【文匯網訊】(記者海巖 北京報道)據中債登最新數據,截至2017年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的中國國債規模微降19億元至4217.51億元人民幣,為2015年10月以來首次環比下降。同時,境外機構持有的人民幣信用債繼續下降,1月末境外機構持有的企業債連續第7個月下降至131.8億元,境外機構持有的中期票據連續9個月下降至162.1億元。專家對此表示,債市波動令外資調整頭寸而致使中國國債持有量小幅下降,但未來一段時期內境外機構對人民幣債券的「被動」配置需求仍在增加,其增持人民幣債券、尤其是人民幣利率債的趨勢不會改變。
此前境外機構已連續14個月增持中國國債,自去年2月中國向境外私人機構投資者開放銀行間債券市場至年底,境外機構累計增持中國國債1711億元。去年12月人民幣雖然出現超預期貶值,境外機構仍增持中國國債近70億元;今年1月人民幣匯率企穩回升,境外機構持有中國國債卻小幅下降,建設銀行金融市場部專家徐堯由此指出,人民幣匯率波動並非外資減持的主因。目前人民幣債券的海外投資方以長期投資者為主,主要為滿足人民幣資產的配置需求,不會因匯率和債市波動大幅調整投資。
徐堯認為,1月外資持有量微降可能是在債市大幅波動下投資者順應市場調整頭寸的結果,外資增持人民幣債券的趨勢沒有改變。隨著人民幣債券加快納入國際主流債券指數,作為鋪墊今年3月彭博將推出兩個納入中國在岸債券的新指數,這就增大了國際投資者被動配置中國債券的需求。
徐堯還指出,境外機構對人民幣債券的被動配置需求體現在增持以國債為主的人民幣利率債,儘管最近人民幣貶值幅度較大,但人民幣債券對海外投資者尤其是養老基金、主權基金這樣的長期投資者仍有吸引力。而對於兌付風險較大的人民幣信用債,外資機構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開始堅持,轉而增持人民幣利率債。
此外,徐堯認為,央行類機構目前是人民幣債券最大的海外投資方,隨著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推進,越來越多國家與中國簽訂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簽訂了互換協議的國家央行就需要配置人民幣資產。
另外,工銀國際研究報告認為,由於全球債券收益率上行,中國啟動並推進債市去槓桿且決心堅定,中國債市不確定性加大,導致境外機構減小風險敞口。全球正在從負利率時代緩步邁向高赤字時代,全球大類資產配置主題從債市轉向股市,中國市場受到全局性影響。
徐堯則認為,對於境外多數長期機構投資者來說,人民幣股票和債券的投資無法完全替代,部分投資者可能增持股票資產,這從過去幾個月數據亦可看出外資正增持境內股票,但並不妨礙其對人民幣利率債的配置。徐堯進一步指出,隨著央行採取加快債市去槓桿、變相加息等措施,令債市自去年12月至今大幅下跌,未來一段時間市場流動性始終趨緊的情況下債市面臨繼續調整,但對於長期投資者的大類資產配置來說,逐步增持卻是不錯的選擇。
責任編輯: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