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日前,香港金融管理局總裁陳德霖在香港特區立法會財經事務委員會會議上表示,特區政府去年11月推出新的樓市措施(即「辣招」)後,2016年12月與2017年1月的樓市成交量跌幅顯著,樓價上升情況得到控制。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2月17日報道,儘管房屋問題一直困擾著香港市民,不過在樓市調控上,特區政府始終保持力度出台「辣招」,防止樓市過熱,以遏抑外來需求、投資需求和炒賣需求,令香港永久性居民購置居住性住宅優先。
成交量下降效果明顯
陳德霖表示,去年12月香港樓市成交量跌幅顯著,一手房按月跌八成,二手房跌三至四成,跌勢到今年1月仍然持續。雖然「加辣」後樓價仍繼續上升,但如果沒有推出調控措施,樓市信貸上升速度會更快。
據香港媒體報道,去年12月,香港住宅買賣交易數為3550宗,今年1月為3286宗。而去年9—11月平均宗數為7055宗。來自香港稅務局的數據顯示,去年12月,香港住宅高額印花稅交易數為376宗,今年1月為406宗,而去年9—11月平均為2350宗,跌幅超過八成。
香港特區政府運輸及房屋局局長張炳良指出,自2015年下半年開始,香港樓市價格及租金均有下調的趨勢,但直至去年第二季度方開始回升,原因包括受外圍經濟環境影響、超低利率、大量資金在市場尋找投資機會等。因此,特區政府去年11月再推出新一輪抑制樓市過熱政策。
至於樓市調控政策「減辣」(降低對樓市的調控力度)與否,張炳良表示,這一點須視乎市場實際情況,包括市場供求、外圍經濟環境變化等。目前,市場狀況仍然比較不穩定,故需時觀察。
狠出「辣招」重推「印花稅」
能夠有效抑制投機性炒房,那麼這些「辣招」究竟為何有威力?
原來早在去年11月5日,特區政府就宣佈全面提高住宅交易的從價印花稅,稅率劃一提高至15%,無論個人或者公司購買第二套住宅,均需交付15%印花稅。而在此前,住宅交易的稅率按樓價逐漸遞增,比如香港永久居民購買第二套住宅時,300萬至400萬元(港幣,下同)的印花稅為4.5%,400萬至600萬元的為6%,2000萬元以上的才為8.5%。
不過,對於購買第一套住宅的居民來說,他們仍只需交付基本印花稅。如果居民在買入第二套住宅的半年內賣出首套住宅,可獲退回在基本印花稅以外增加的稅收。
據瞭解,為防範因超低利率、資金流動性氾濫等導致的香港樓市潛在泡沫與風險,近年來特區政府接連出「辣招」應對:2010年11月,推出額外印花稅,打擊短期炒賣;2012年10月,提高額外印花稅稅率,向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徵收15%的買家印花稅;2013年2月,全面提高印花稅稅率,增加交易成本;2015年2月,香港金管局針對樓市推出「逆週期措施」,將多數房屋按揭貸款比例下調10%,涵蓋自用住宅物業、第二套自用住宅物業及各類非自用物業,從而增加購房者的首付壓力,降低貸款額度。
增加住宅供應減壓力
在調控樓市方面,特區政府除了考慮提升印花稅稅率、增加首付比例等短期「辣招」,也同樣在考慮增加住宅土地、房屋供給等長遠舉措。在香港特首梁振英的2017年施政報告中,「加快、加大供應是解決各種房屋問題的治本辦法」的陳述體現了這一看法。
近年來,特區政府在增加住宅供給方面下了較大工夫。根據特區政府公開數據顯示,香港市區重建局(簡稱市建局)於2016年初推出338個位於其啟德發展項目「煥然壹居」的住宅單位,作資助房屋出售,並已售出約96%的單位。2016年3月起,市建局在九龍城區以全面及小小區發展模式開展了數個大規模重建項目。這些項目將於2025—2026年完成,可提供共約2820個住宅單位。
根據梁振英2017年施政報告,在2016—2017年度起的5年內,香港房屋委員會(房委會)及香港房屋協會(房協)預計興建約9.45萬個公營房屋單位,當中公共租住房屋(公屋)單位約7.18萬個,資助出售單位約2.26萬個。
短中期方面,特區政府將透過更改土地用途和提升發展密度,包括透過檢討土地用途物色的210多幅房屋用地、啟德發展區、鑽石山綜合發展區等,共可提供超過38萬個住宅單位。
中長期方面,香港各個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建(包括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東湧新市鎮擴展、洪水橋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加上正在規劃的潛在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包括小蠔灣車廠和八鄉車廠),可提供超過22萬個住宅單位以及超過86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總的來說,各項短中長期土地供應項目可提供超過60萬個住宅單位。
責任編輯:周雨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