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蛟龍號」共享航次科考成果豐碩

2017-05-17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 丁春麗 山東報道)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簡稱「海洋國家實驗室」)今天舉行了「蛟龍號」南海深潛調查報告會,該實驗室的9位科學家執行參加了2017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南海深潛科考任務,並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一名科學家最高興的事,就是親自實施自己制訂的科考計劃。以前參加過很多次『蛟龍號』下潛方案的制訂和評審,這一次能夠親自執行自己制訂的下潛方案,非常激動。」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主任、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石學法擔任本次深潛科考首席科學家。

下潛歸來的石學法認為此次「蛟龍號」南海深潛科考成果十分豐碩,其總結了四點科考成果:第一,取到了具有精確位置的新鮮玄武岩樣品,親眼觀察到了玄武岩的產狀和分佈;第二,直接觀測到了台灣峽谷濁流發育的地貌學和沉積學證據;第三,採集到了大量有精確位置的海山區和陸坡峽谷生物樣品;第四,獲得了連續的高精度的攝像資料,為後續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礎。

「蛟龍號」在南海中部海山鏈珍貝海山區的深潛科考,是我國首次沿南海海山剖面自下而上進行的系統觀察和取樣。「蛟龍號」第二個深潛作業區位於南海東北陸坡的兩個典型峽谷濁流區,5月3日、6日,海洋國家實驗室海洋地質過程與環境功能實驗室科學家、中國海洋大學徐景平教授和畢乃雙副教授在南海北部陸坡區先後進行了下潛。

記者了解到,本次南海深潛拍攝了大量海底高清視頻和照片資料,比較系統地獲取了玄武岩樣品、沉積物樣品以及近底海水和生物樣品,對開展新生代南海海山鏈成因、南海構造演化、豐富南海峽谷濁流區科學認識以及南海生物多樣性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深潛成果開放共享

此次南海深潛共享航次是海洋國家實驗室在中國大洋協會、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的支持下主導實施的首次深海載人深潛行動計劃,4個潛次也是該實驗室首次廣泛徵集科學需求、由多學科專家共同研討確定並共同實施調查和研究的潛次方案。

海洋國家實驗室主任吳立新院士說:「共享機制不僅讓更多中國科學家實現深潛的夢想,而且匯聚創新思想進行潛次的系統設計,孕育重大科學發現與成果」。深潛任務完成後,本次深潛科考獲得的樣品、數據資料,將向全國乃至全世界科學家開放共享。

目前海洋國家實驗室已經創設多個公共科研平台,科學考察船共享平台2016年9月以來先後實施了萬米深海行動計劃,黃、東海綜合調查等若幹個共享航次。依託於科考船共享平台,該實驗室正在統籌建設一支強有力的深遠海科考船隊。


責任編輯:陳敏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