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中國在全球知名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昨天開始探索全世界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並成功進行了一次深達四千多米的工程潛水,在海底工作約七小時,航行約三公里,順利完成預定目標。近日還將向六千多米處下潛,採集深淵微生物和岩石等樣本。專家表示,「蛟龍」號此行將是中國又一項令全球矚目的科研工程。
在哪兒下潛——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北坡
據新華社報道,本次下潛人員,主駕駛為潛航員唐嘉陵,左舷是第二代潛航員劉曉輝,右舷為新華社記者劉詩平。
本航段馬裡亞納海溝作業區,位於馬裡亞納海溝西南部的「挑戰者深淵」,距關島西南約200公里。首潛位置在「挑戰者深淵」北坡。與海溝南側相比,北側相對較陡,平均坡度在10度至15度之間。
下潛多深——4800米
本次下潛是5月16日從深圳起航、航行約1600海里抵達馬裡亞納海溝作業區後進行的本航段第一潛。一般來說,剛到新的作業區,「蛟龍」號會首先進行一個工程潛次,確認潛水器工作狀態,對所有功能參數進行全面測試,驗證潛水器的機械手、高清攝像等作業工具的技術性能。
這次下潛,設計潛深為4800米,水下時間9小時左右。「蛟龍」號到達預定下潛深度後,將在海底航行兩三公里。因為本次下潛是工程潛次,不以潛深為目的,同時填補了載人潛水器在馬裡亞納海溝4000米級深度的作業空白。在隨後進行的馬裡亞納海溝4個應用潛次中,設計潛深一個是6300米,其他3個為6700米。
帶哪些作業工具——採樣工具最多
「蛟龍」號除了搭載下潛人員近底觀察之外,還可以在海底拍攝視頻和照片。同時,它有兩隻靈活的機械手,因此作業工具多跟採樣有關,所帶工具為:1個多參數環境傳感器、1個Gas-tight(保壓)采水器、2個8升采水器、6個採集沉積物樣品的Pushcore(插管)、1個生物樣品框、2個地質樣品筐和1個手持式網兜。
這些作業工具,基本上也是接下來這一作業區4個應用潛次所帶的作業工具。本航段馬裡亞納海溝作業區科研目標,是獲得馬裡亞納海溝「挑戰者深淵」底層水體基本環境特徵,揭示深淵水平環流結構及其時空變化和動力機制;掌握深淵沉積物、鐵錳氧化物、岩石的礦物學與地球化學特徵,闡明深淵底部物質來源與地質活動規律;明確深淵底部微生物與大生物群落結構的空間演替規律,揭示深淵底部生命演化與適應性機制。
下潛和作業過程怎樣——作業種類多、駕駛頗不易
「蛟龍」號從「向陽紅09」船甲板布放到水中後,「蛙人」解下主吊纜和拖曳纜,潛航員完成潛水器水面檢查、得到下潛許可後,潛水器壓載水箱注水下潛。
下潛過程中,需要關注下潛速度、阻力、接地等數值,1000米、2000米潛水器功能檢查。在離底合適高度拋棄下潛壓載,均衡調整,覆核潛水器的各系統功能。
到達預定下潛深度後開始作業,拍攝海底生物和海底地形地貌視頻、照片,採集多參數環境數據。同時,視情況採集生物、底層非保壓海水、底層保壓海水、沉積物和岩石樣品,直至作業結束、選擇遠離作業點位置拋棄上浮壓載,返回水面。
水下作業時,3名下潛人員需密切關注潛水器各系統運行情況。駕駛潛水器與開車一樣要關注「路況」,不同的是它四面懸空航行,右操作桿前進後退、左轉右轉,左操作桿是上浮下潛,操作有些難度。近底航行時,左右舷人員需密切關注觀察周圍環境,適時為主駕駛提供路徑規劃參考。同時,左舷副駕駛還需負責與水面的通訊聯絡,以及艙內氧氣、溫度和濕度等相關情況的監控。
在接下來的數日內,「蛟龍」號還將進行四次下潛,最深目的地約為六千七百米。本次科考首席科學家陳新華表示,「蛟龍」號此行並非衝擊深度,而是採集高質量的深淵微生物、底棲動物、沉積物、岩石、海水、氣體樣品,並回收一套去年布設的取樣器,對研究馬裡亞納海溝的成因及其構造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gl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