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據中新網報道,2017「清華同衡學術周」正在北京進行,在分論壇「遺產重塑生活」中,政府官員與文物、規劃、建築專家們共論遺產保護。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希望,3年後,故宮的開放面積能超過80%。他計劃率領一半員工搬出故宮,特別是撤出員工的800多輛私家車。「公共博物館不能當私人停車場」。
單霽翔:3年後故宮開放面積超80%
「什麼是重塑人們生活的博物館?就是要讓文化資源更大限度地融入人們的生活。」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自問自答。
5年前,故宮的開放面積只有30%,2014年超過了50%,2015年超過65%,去年開放面積達到76%。單霽翔說,隨著大部分空間陸續開放,故宮開始融入人們的生活,希望3年後,開放面積能超過80%。
這不是簡單的開放。從蹲坐樹坑,到能讓1200人有尊嚴地坐下休息;從觀眾抱怨古建築沒有照明導致大殿太黑,到設計LED冷光源保護文物,同時提升觀感;從拆除130多棟臨時建築,到再設立300多盞燈和電線桿;從人流擁擠不堪,到通過淡、旺季等有序、合理限流……故宮正在環境改善和提升中,將文化融入百姓生活。
故宮現有1500名員工。單霽翔計劃,除了約750人每天要跟古建築、文物藏品打交道,他們必須留在故宮內;其他員工將由院長、副院長帶隊,搬出故宮,同時搬出這些員工的約830輛私家車。
「這會引起很多人不滿,但是必須的代價。公共博物館不能當私人停車場,這是一個非常淺顯的道理」,單霽翔說。
擴大開放,關鍵要修好古建築。單霽翔說,文物建築修繕要最大限度地保留歷史信息,每一道工序都要詳細記錄,每一件文物都要用原工藝、原技術、原材料修復。
他以故宮乾隆花園內一棟房子舉例。看似不起眼的房子,修繕極具挑戰,需用竹籬笆、竹亭子呈現江南風光。但在北方,竹子會裂,所以那不是真正的竹子,而是用了6.4萬段金絲楠木拼起來的。上面是古籐的架子,它下面的地罩是用一種植物做成,那種桑皮在安徽的山裡找到,又去找能用該植物做紙漿的傳承人,經過上百次研究,才把亭子抬進故宮。
「這是一筆良心帳,為的是200年、300年後人們再修的時候,能知道當年應該用什麼材料、什麼工藝、什麼技術,這就是要為未來保留今天全部有用的信息」,單霽翔說。
單霽翔說,故宮今天最大的威脅是「人們知道文物藏品的數量很多,而我們展不出來」。所以,故宮正不斷擴大場地,建新的館,例如故宮學院。除北京外,已在各地建了11個分院;上周又與中國兒藝簽約,今後看完兒童劇,觀眾可從東華門進入故宮博物院免費參觀……
「要不斷地給這些建築賦予新的生命」,單霽翔說。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