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 記者 石華)香港是深圳最大的進出口市場,深圳口岸是內地對香港最重要的貿易紐帶。鮮活的蔬菜雞鴨、全球各色奇異水果、以及品種新穎的電子產品,源源不斷的在深港兩地間進出。二十年間,深港間貿易結構也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從勞動密集產品逐步向高端機電產品、從加工貿易向一般貿易不斷轉變。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兩地貿易增速明顯加快,深圳海關既是深港經貿高速發展的見證者,更是深港兩地密切融合的參與者。據海關統計,深港貿易規模從1997年的701.4億元人民幣大幅攀升至2016年的6961.5億元,年均增長12.8%,快於回歸前5年(1992年~1996年)年均增速10.1個百分點;二十年間,兩地貿易規模增長近10倍。

查驗貨物
深港經貿進入互惠共贏時代
自香港回歸以來,雖然歷經亞洲金融危機和全球金融風暴的雙重衝擊,深港貿易占深圳整體外貿進出口比重仍不斷提升,從1997年的18.8%達到2013年34.2%的歷史高位。深圳海關綜合統計處科長劉穎告訴記者,目前深港貿易正處於深度調整共謀發展期,2016年深圳市進出口值2.6萬億元,其中對香港進出口6958億元,對香港貿易額占深圳進出口超過20%。香港在深圳口岸貿易夥伴中仍然穩固第一的位置。

海關查驗隊伍
如今,港商建立的「前店後廠」加工貿易模式日漸萎縮, 「加工貿易+外商投資企業」模式的主導地位弱化,外資包括不少港資企業也將其產能繼續內遷,所佔比重逐漸回落,2016年已降至55.9%,與香港回歸當年基本持平。同時,民營企業進出口以年均44.3%的迅猛增長速度,成為深港貿易的又一重要推動力量,所佔比重持續提升,由回歸當年的不足1%增至2016年的4成以上。
深港貿易結構變化也反映出兩地經貿發展新時代的來臨,深圳從單純的學習者逐漸成為趕超者、合作者,兩地互補、互惠共利、經貿融合正在形成。20年以來,深圳陸續增設深圳灣口岸、福田口岸、大鏟灣口岸三個新口岸。

大鵬海關在鹽田港服務海運貿易
通關提速促進對港經貿發展

皇崗口岸通道
凌晨時分,深圳皇崗口岸的旅客、貨運通關現場仍然燈火通明,海關人員繁忙如白晝。2003年,CEPA協議正式簽署,內地旅客赴港澳自由行開始實行。當年1月,皇崗口岸旅檢開始實行24小時通關,皇崗海關成為全國首個客貨運渠道均實行24小時通關的公路口岸海關。
實行24小時通關的背後,是深圳對香港出口、特別是手機、電腦、電子設備等高檔機電產品出口的飛速增長,這些電子產品需要更快的時機來先人一步搶佔市場。劉穎認為,回歸以來深港進出口商品結構明顯優化,對港機電產品出口所佔比重不斷提升。
從2002年起,海關在粵港公路口岸實施自動核放系統,實現車輛在公路口岸卡口的自動識別和自動驗放,將正常車輛在口岸通關時間由原來的2分多鐘縮短為5秒內。2007年啟動跨境快速通關業務,實現粵港公路口岸與主管地的無縫銜接;2014年以來,完成粵港公路口岸通關模式由地方版向全國版的轉化。
目前深圳海關正在粵港公路口岸逐步實現區域通關一體化,陸續將粵港公路口岸貨物通關申報範圍拓展至全省、泛珠四省以及全國。

貨櫃車順利通過海關自動核放通道
「白手起家」國際大港的通關路
20年前,站在梧桐山山頂往下看,可以看到沙頭角東側的鹽田港碼頭,1997年,成立已4年的碼頭還名不見經傳,但卻隱約顯露出成長的潛力。開港初期,鹽田在國際上鮮為人知,碼頭吞吐量非常低。發展的路怎麼走,成為了碼頭經營主體企業和政府口岸單位共同面臨的問題,深圳海關隸屬大鵬海關就是其中之一。
碼頭的北側是一棟十一層高的建築,大鵬海關的辦公場所坐落於此。1997年是大鵬海關開展業務的第4個年頭,報關大廳位於辦公樓的一樓,熙熙攘攘的大廳都是等待辦理轉關和清關業務的報關人員,海關關員平均每人每天要接上千份報關單。
2007年是香港回歸十周年,也是這座與香港隔岸而望的碼頭吞吐量達1千萬標箱的一年。鹽田港成為全球首個年吞吐量超千萬標箱的單一碼頭,並且至今連續7年超千萬標箱。2015年1月28日,隨着一個龍門吊發出轟隆的聲音,一個集裝箱被緩緩吊起,這個集裝箱本身並不特殊,卻標誌着一個有趣的數字——鹽田港開港以來的第123,456,789個標箱。同年5月22日,又一個很有趣的場景出現,同時停靠三艘超18萬噸船舶,再一次讓鹽田港開了全球先例。
經歷20多年的發展,如今擁有94條國際幹線、18個大型深水泊位、配備81台超大型岸吊、堆場面積417公頃、可容納40萬個標準箱的鹽田港,已然成為這個城市奇蹟般發展的縮影。

深圳灣景觀
保障香港市民「餐桌穩定」
潮記食品(香港)有限公司的彭先生從事雞鴨鵝以及豬肉產品等供港食品業務逾30年,他告訴記者,他經營的公司在廣東惠州、海豐以及廣西博白等地有養殖場和加工場,每天大量供應香港雞鴨鵝和豬肉產品。
對通關效率,彭先生也是深有感觸,「1997年前後,我們的供港鮮活車輛到了文錦渡口岸要排好隊等申報後才能排隊出口香港,現在通過提前申報,憑集報清單隨報隨出,通關時間節省了很多,香港市民也吃到了更新鮮的肉、菜」。
據悉,文錦渡口岸輸港鮮活物資有較長的歷史。香港回歸後,祖國大陸對香港的各種支持有增無減,時至今日,香港市場供應量85%以上的蔬菜、活畜禽等食品物資都是經文錦渡口岸供港。毫不誇張地說,香港民眾的「餐桌穩定」有賴於從文錦渡口岸輸港的鮮活物資。據文錦渡海關統計,僅2016年,文錦渡海關就驗放了供港鮮活產品221.9萬噸,同比增加3.2% ,總值 54億美元,同比增長9.5%,有效保障了香港的民生需要。
此外,據深圳海關統計,2016年經深圳口岸進口水果共計103.3萬噸,同比增加10.1%,價值共計151.9億元,均位居全國口岸第一位,而文錦渡口岸則是深圳口岸最主要的進口水果口岸,接近七成的水果均從文錦渡口岸進口。

皇崗口岸24小時通關夜景
四通八達的「空港物流快線」
香港回歸以來,深圳機場和香港機場合作提上日程,2005年8月,「空港物流快線」業務模式投入運營,香港機場到深圳機場之間貨物能夠無障礙跨境通關、點對點對接,既緩解了香港機場的貨運壓力,又能夠充分運用香港豐富的國際航運網絡,促進深圳機場貨運業務的蓬勃發展,豐富了企業在貨物運輸線路上的選擇,壓縮了運輸周轉成本,促進深港兩地進出口貿易額大幅提升,機場海關貨運監管現場業務量也大幅增長。
90年代初,寶安機場東南的海邊,還是一片人煙稀少的灘塗地,偶有過往的漁船停靠歇腳。1993年,客運碼頭在這一片灘塗地中順利竣工,從此,這裏擁有了直達港澳機場的水上快線,也催生了機場海關的碼頭監管科室,極大的便利了進出境的港澳轉機旅客和寶安片區的居民。
家住福永的王先生說,「如果想要到香港轉機,從深圳機場客運碼頭坐船直達香港機場只需要1個小時,比繞道皇崗、羅湖口岸節約3個多小時,2007年深圳灣海關開關以前,整個西部片區的出入境旅客都大多選擇從深圳機場碼頭前往港澳機場。」2010年5月,為進一步促進深港水運客運通道的發展,舊碼頭搬遷至新的福永客運碼頭,機場海關碼頭監管科見證着越來越多的旅客聚散。今年1到5月,深圳機場實現旅客吞吐量1852萬人次,同比增長8.8%;貨郵吞吐量44.9萬噸,同比增長6.8%。
數讀深港貿易20年
深港貿易規模從1997年的701.4億元人民幣大幅攀升至2016年的6961.5億元,20年間,兩地貿易規模增長近10倍。
深圳對香港一般貿易進出口呈快速發展,年均增長14.5%,占深港貿易比重由1997年的21.1%提升至2016年的28%。
1997年,每天經羅湖口岸進出境的旅客約為15萬人次。20年後,這個數字已經上升到23萬人次,歷史最高峰達到39.8萬人次。
責任編輯:張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