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2017粵港澳合作論壇——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高層峰會」近日在廣東中山舉辦,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在會上接受專訪,展望粵港澳大灣區設立帶來的淘金機會和民生福利。他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要錯位發展無縫對接。
蔡冠深認為,粵港澳大灣區中香港的優勢在於「一國兩制」。習近平主席抵達香港參加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活動時,下飛機的第一句話就是,香港牽動他的心。張德江委員長說過這樣一句話,「香港是引進來走出去,不可替代的雙向平台」。 這就是國家領導人給香港的定位,由此可見香港的重要性。為什麼說一國兩制的優勢,因為它既有「一國」之利,也有「兩制」之便。香港是國家一部分,等同於北京、上海、廣州,都是國家的一個城市,因此香港能擁有國家的資源、政策等等支撐。同時,香港還是原來的生活方式,資本主義的制度不變。香港國際化的程度較高,營商環境跟倫敦、紐約一樣,法律體系與全球接軌。所以香港即是北京、上海,又是紐約、倫敦,這就是香港的優勢。
問及香港在未來大灣區發展中如何定位,蔡冠深指出,香港要抓住三個機遇,定位五個中心。第一個機遇是「一帶一路」;第二個是粵港澳大灣區;第三個是人民幣國際化。關於香港的定位,習近平主席今年到香港時已經定得非常清楚,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定位是世界國際金融中心;第二個定位是一個世界級的商貿中心,香港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定位,是不會變的。第三個就是世界級的航運、物流、轉口中心。香港的航運業跟內地競爭得比較厲害,可是物流、轉口還是香港的強項。
蔡冠深在專訪中強調,整個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是一盤棋,要協調好每一個城市的定位,錯位發展,不能重複建設、浪費資源,更不應該惡性競爭。每個城市有每個城市的功能,可以發揮各自獨特的作用。由國務院牽頭,把廣東、香港、澳門的想法集中起來,結合各自的優勢,確定發展目標,然後公示頒佈,從國家整體的利益出發,去明確粵港澳大灣區的規劃和定位。有了規劃之後,第一個需要的就是硬件的對接,基礎設施要全面抓好,包括海、陸、空、資訊等等的無縫對接。灣區經濟應該是無縫對接的。譬如有了高鐵,如果到了香港解決不了「一地兩檢」的問題,等於花了錢也沒有用。
另一方面,軟件也要對接,也就是軟環境的對接,就是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無縫的對接。譬如空港,大灣區有廣州、深圳、香港、澳門、珠海五個飛機場,都是我們國家的飛機場,如何能夠在建好之後,把它們管好。硬件和軟件都一定要對接好,才能達到最高效率。提高了效率就提高了效益。不能各自打自己的小算盤,總考慮自身的利益,這樣對國家是沒有利的。
蔡冠深指出,要讓普通民眾真正意識到粵港澳大灣區帶來的機遇,不能只停留在新聞報道,還要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實實在在的便利。對普通民眾而言,主要有兩方面的改變,一是年輕人的創業,一是老百姓的居住旅遊。如果「一地兩檢」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在香港西九龍上車,48分鐘就可以到達廣州,再過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湖南了,老百姓感覺非常便捷。現在很多人還不瞭解大灣區,在深圳過關,人又擠,又很麻煩。如果把人流暢通的問題解決了,那麼大灣區的一小時生活圈就形成了,香港到中山或者廣州吃頓飯,吃完飯再回香港,感覺好像是去香港的屯門、沙田一樣。
蔡冠深強調,推廣宣傳粵港澳大灣區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實實在在讓老百姓感受到什麼叫大灣區。比如,在廣東的朋友喜歡聽音樂的,到香港來看一場歌劇,坐車到香港來,看完歌劇晚上吃頓飯就回去了,這就是一小時生活圈,老百姓就體會到什麼是大灣區。就業方面也一樣,香港居住環境比較困難,又貴又不好,如果解決了外企人員的稅務問題,香港的朋友就可以選擇住在中山。白天到香港來上班,晚上就回中山住,又便宜又好,老百姓就會慢慢體會到什麼是一小時生活圈,什麼是大灣區經濟。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