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人大迎八十校慶 人大賦詩書同賀——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的辭賦人生

2017-09-01

【文匯網訊】 (香港文匯網記者 張寶峰、凱雷 北京報道)今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將迎來80周年校慶。不久前,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應邀撰寫《人民大學賦》,禮讚人大精神,共賀八秩春秋。近日,本網對李東東進行了獨家專訪。在交談過程中,李東東「繼承家學,發揚紅色新聞傳統;謳歌盛世,堅持辭賦創作不輟」的詩意人生生動地展現在我們面前。

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受訪者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受訪者供圖

作為全國政協新聞出版界委員、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委員,李東東始終持續關注新聞出版和文化教育發展,積極建言獻策;而詞賦創作是她的又一特色,多年來成為她表達關切、抒發情感的一種文化方式。

2014年3月7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在認真聽會,受訪者供圖

2014年3月7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二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二次全體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在認真聽會,受訪者供圖

一支纖筆,胸懷社稷民生

李東東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一名敢於擔當、善謀實幹、銳意進取的女性官員。然而,熟悉李東東的人也都知道,她還是一位堅持用宏闊的視角、精美的文字與細膩的情感書寫古今的女作家、散文和辭賦作家。特別是其賦作,題材廣闊,師古不泥,被當代新聞文化大家范敬宜譽為:「不躡前蹤,獨闢蹊徑,敢以一支纖筆,試為扛鼎之作,論史則上下千年,敘事則縱橫萬里,旁搜遠紹,窮幽極微。」

李東東的寫賦之路始於在地方黨委的工作經歷,在張家界和寧夏工作時,先後創作了《張家界賦》和《寧夏賦》。後應地方、軍隊及有關部門之邀,撰寫了《北戴河賦》《八一賦》《協和賦》《廉潔奧運賦》《北斗賦》《軍事外交賦》《嫦娥賦》《鐵道兵賦》《故宮人頌》等不同領域的賦作,「舊瓶」裝「新酒」,緊扣主旋律。值得一提的是,她創作的《中共中央黨校小賦》《國家行政學院小賦》《社科院研究生院賦》《清華賦》《國家開放大學賦》,直至如今的《人民大學賦》,成為一系列吟誦中國優秀高等學府的華美賦作。

以出版中國傳統文化專著聞名海內外的中華書局,於2013 年和2014 年先後出版了李東東撰文、多位書法大家書寫的《賦心墨韻》和《賦心墨韻·教育篇》,評價李東東所做之賦「天地四方能辭,往古來今可賦。不獨其義蘊深厚,氣勢鏗鏘,辭章瑰麗,文采飛揚,更寄託着實現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的夢想。」

國學大家袁行霈先生認為,李東東的賦作「胸懷社稷,情系民生,其心拳拳,其文切切,無靡麗之辭,有儒雅之風,去意浮之患,求旨深之境,誠可謂得賦心者也。」

2015年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代表新聞出版界作大會發言,受訪者供圖

2015年3月10日,全國政協十二屆三次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代表新聞出版界作大會發言,受訪者供圖

賦心墨韻,禮讚人大精神

即將迎來80周年校慶的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其前身陝北公學在抗日戰爭的烽火硝煙中誕生,歷經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一路走來,形成了「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和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三個辦學特色,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幟。

八十載風雨歷程,八十年輝煌往事。李東東懷着禮敬之心,為人民大學寫賦,與人民大學領導、專家學者多次溝通交流,認真了解校史,詳細查證資料,精心謀篇布局,反覆鍛字鍊句,以煌煌之文,飽蘸濃情,回溯歷史,遙寄未來——賦作九百六十二字,凡七段,以歷史發展為脈絡,描述了陝北公學在延安的創立,華北聯大和華北大學的敵後辦學,中國人民大學的創辦,「文革」停辦與十年浩劫後的復校,以及新的歷史階段努力創辦「人民滿意,世界一流」的高等學府。

李東東表示,與自己其他作品相比,《人民大學賦》涉及歷史背景更加宏闊,文史資料更加浩繁,所以自己也傾注了更多的心血與筆力。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在討論交流中表示:「《人民大學賦》給我的總體感受是非常有氣勢、有文采,人民大學80年的過往需要提振,振奮能量。古賦新做,其實不易,不是為古而古、為文而文。在研讀和梳理校史的基礎上,賦作使人耳目一新,既不完全是古文,又不過於現代。」並提出多處修改建議;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鄭水泉也表示,《人民大學賦》以賦體的手法再現了人民大學波瀾壯闊的校史和慨然擔當的使命,它不僅對人大歷史是一個全新形式的記述,更將激勵人大在未來再創輝煌。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書法家盧中南執筆揮毫,書寫了《人民大學賦》。這個經過書法再創作的「文墨雙璧」最終作品,將被中國人民大學珍藏。

2009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作大會發言,受訪者供圖

2009年,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全國政協委員李東東作大會發言,受訪者供圖

繼承家學 紅筆藍筆兩從容

談及李東東對文字的熱愛,自然要尋根溯源——她的父親李庄先生是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創始人之一,人民日報社原總編輯,新中國第一代著名新聞工作者,全程參與採訪報道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見證並記錄了新中國的誕生。20 世紀50 年代初,曾三赴朝鮮採訪衞國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發出一篇篇經典的戰地報道,成為「朝鮮戰爭中第一位中國戰地記者」。

在李東東的寫作生涯中,她始終牢記父親「紅筆藍筆兩從容」的風範(「藍筆」即自己動手撰文,創作作品之意;「紅筆」即作為領導編輯批改文章,審定文稿之意),無論身處一線,還是身為領導,都堅持筆耕不輟。在經濟日報農村部工作期間,李東東以「藍筆」寫稿,大處寫到中央一號文件的貫徹落實,小處寫到農家過年的小院炕頭。到了總編室、特刊部,執起「紅筆」改稿、做題、編版。即使工作繁重,李東東依然堅持研究和寫作,2011年春,在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崗位上,李東東率隊督導地方新聞機構專項教育,結合黨的新聞工作優良傳統和新聞實踐需要,撰寫了「講傳統談新聞」專欄文章二十講。

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中)與記者合影,紀策攝

全國政協委員、原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李東東(中)與記者合影,紀策攝

建言獻策 文化建設鼓與呼

在擔任全國政協第十一屆、第十二屆委員期間,李東東始終積極建言獻策,盡責履職。先後提交提案十餘份,作大會發言、書面發言、雙周協商會發言多次,無不體現她注重堅持鞏固壯大主流思想輿論的理念,彰顯她重視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與中華文化獨特魅力的旨趣,得到各界呼應與積極評價。文化始終是李東東高度關注的一個領域。在《關於促進主流報媒健康發展,鞏固新聞輿論主陣地的提案》中,她呼籲通過堅持供給側改革思路,創新體制機制、提供政策支持,加速推進媒體融合發展,鞏固主流報媒新聞輿論主陣地,得到15個界別84位委員的踴躍聯名。在全國政協雙周協商會上,她提出古村落是中華民族耕讀文化的集中代表和歷史記憶,是民族的人民的「鄉愁」,得到與會領導和委員的廣泛認同。在今年兩會中央政治局常委下團參加討論時,她提出「優秀的新聞人應該是有社會責任感、有道德、有學問、有能力的優秀文化人」的觀點,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

人物簡介:

李東東,女,漢族,籍貫河北徐水,生於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新聞專業畢業,法學碩士,高級編輯,全國政協第十一屆、

十二屆委員會委員,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理事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歷任經濟日報社總編室副主任、特刊部主任,湖南省張家界市委副書記,國家體改委副秘書長,中國改革報社社長兼總編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宣傳部長,新聞出版總署黨組成員、副署長。

先後撰寫了《張家界賦》《寧夏賦》《中共中央黨校小賦》《北戴河賦》《八一賦》《清華賦》《軍事外交賦》《故宮人頌》等辭賦,在社會上廣為傳頌,有相當的社會知名度與美譽度。

附:李東東作品

人民大學賦

李東東

人民大學賦書法

人民大學賦書法

2017年10月3日,中國人民大學將迎來建校80周年。人民大學是中國共產黨創辦的新中國第一所新型正規大學,從陝北公學、華北聯合大學、華北大學一路走來,形成了「人民共和國建設者」的搖籃、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的重鎮和馬克思主義教學與研究的高地三大辦學特色,被譽為「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高等教育領域的一面旗幟」。立學為民,治學報國;資政育人,不忘初心;桃李天下,碩果卓然。丁酉雞年,聞雞起舞,孜孜砥礪前行,謹撰賦文禮讚人大精神,並賀中國人民大學八十華誕。

歲逢丁酉,時維夏仲。仰蒼穹,東烏西兔,日升月恆;俯衢壤,南疆北地,風起雲湧。中國人民大學欣逢華誕,煌煌矣八十載征程,無邊勝跡,曠古豪情。

嘗憶強虜侵掠,世紀滄桑;忍顧生靈塗炭,華夏枯榮。歲次辛未,遼東泣血;歲次丁丑,盧溝蒙塵。華北之大,難容一張書桌;洛川會議,高擎十大綱領。赤縣神州,獵獵四方風勁;寶塔延水,莽莽八面津通。伴九曲黃河,引萬眾俊彥,清涼山下設庠,陝北公學肈創。投筆從戎,書生效精忠報國;集螢映雪,青春寄圖存救亡。先生五十,明道解惑;後學六千,卧薪枕戈。一燈如豆,百川在胸,勢成燎原星火;亦學亦兵,亦教亦耕,造就革命先鋒。松柏翠,山丹紅,中國不會亡,因為有陝公。

千迴百轉,奮楫十載,游擊辦學,馬背馳騁。華北聯大砥柱中流,師生戮力家國干城。三個法寶,統帥殷殷教誨;一面錦旗,勇士浩浩出征。畢業赴戎麾,戰鬥上前線,燈火萬家憂樂,肝膽一腔赤誠。餐風宿草,成就英雄事業;飲露披霜,抒寫歷史奇蹟。丁亥孟秋,華北大學矗屹燕趙,繼圭臬,孕新學,四部兩院育骨幹,二萬學子歌大風。民族希望,河山坯冶龍虎;社稷擔當,歲月櫛沐崢嶸。

發軔延安,輾轉敵後,築基正定,趕考北平。歲次己丑,序屬季春,柳嫩花繁,水碧山青。暮消殘雪而西峰黛,朝迎旭日而東方紅。杏壇再設,建人民大學,出之以宏旨;層樓又上,辦建國教育,成之以使命。青甃朱門,鐵獅子雄踞風雨;平疇闊野,雙榆樹吐綻陰晴。設八系,設研修,設專修,設函授;有良師,有賢才,有英模,有工農。新中國,新大學,立學為民,治學報國,煥彩人文霞蔚,聚力風氣雲凝。

一夕雰雺,「文革」內亂,斯文不堪回首;八百鴻儒,余江墾耨,赤子猶存壯心。戊午華年,雲銷雨霽,貞下起元,回枯為榮。故地新篇,絳帳復開非復原;劫後重聚,光陰惜寸又惜分。同門切磋琢磨,蘭台研精靜慮,才俊學子爭朝夕;真理標準討論,東風滿眼春來,傑出校友建茂功。十五系,六研所,芝蘭齊芳,德智雙菁。焚膏繼晷為索真知,申旦達夕以求修能。四座秉燭,燁熠咫尺書齋;三更聞雞,朗然千畝學庭。

放歌新世紀,孜孜復孜孜;極目新邦途,行行重行行。大樓大師,望西山而文脈綿亘;大學大道,處中關而鬧中取靜。玉章路,接天壯志,賡續憂樂襟懷,鍛鑄國民表率;明德樓,映日魂膽,嚴楔體用精要,砥礪社會棟樑。百家廊,檐飛七曜,柱立八荒,凝古今正氣,匯中外學術;一勺池,氣吞三江,文澤五湖,做津梁學問,撰海岳文章。蒼髯授業黃髫,目覽手披,盈窗翰墨;先學提攜後生,心移神注,滿園清芬。玉蘭飛白,銀杏燦黃,環簇校訓石之巍然——實事求是,四字頂天立地,一語貫古通今。

八秩春秋易逝,不忘初心來路。窯洞出馬列,實踐出真知。與祖國同生,偕中華圓夢。斯校也,書聲伴炮聲興學,弦歌和凱歌傳承。斯學也,理論與實際齊輝,資政共育人並閎。登高臨遠,范水模山,催發桃李萬樹;人民滿意,世界一流,敢攀教育巔峰。


責任編輯:張晴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