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 在北京舉行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吸引全球注視目光,這會議關乎未來數十年中國發展路向,甚至影響世界格局。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強調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並定下強國路線圖,振奮全國人心之餘,同時也向全球展示改革開放堅定不移的決心,為世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對於香港經濟發展而言,十九大會議同樣意義非凡。隨著中國創新驅動發展、走向現代化強國,背靠祖國的本港將會首蒙其利,迎來無窮發展機遇,可說近水樓台先得月。
事實上,在國家強大後盾支持下,只要本港善用「一國」之本、「兩制」之利,積極與內地融合發展,拓展多元經濟,推動高增值產業,特別是借助粵港澳大灣區東風,本港創新科技將大有可為,再配合施政報告推出一系列支援措施,包括創科研發開支扣稅,本港經濟有望出現突破性發展,擺脫長期低增長困局。
中國首三季經濟增長百分之六點九,保持穩中向好的勢態,由此可見經濟基本面良好,深化改革取得成效。在去產能、去庫存與去槓桿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中國經濟轉型呈現積極進展,推動經濟結構優化與產業升級轉型,尤其是創新發展策略下,科技創新具有後發先至的條件,相繼湧現一批新技術、新產業。中國經濟發展勢不可當,在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可期。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提出建設以深化供給側改革與創新型發展為重點的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向高質量發展。換言之,中國經濟進入重質時代,著力提升發展與增長質量與效益,不但促進就業與居民收入增加,還可改變經濟「大而不強」的情況,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
中國正邁向創新型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強勁,當前具備四大發展動能,為二○二○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二○三五年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現代化強國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一是深化改革,優化經濟結構。中國增長模式從投資與出口轉向更多依賴消費與服務業,加上城鎮化加快,目前內需為拉動經濟主要動力。今年首三季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百分之六十四點五,比投資貢獻率為高。
二是產業升級轉型,推動中國智能製造發展。傳統產業改造加快,二○一三至一六年期間,製造業改造投資年均增長逾百分之十四,推動產業發展邁向中高端水平。大飛機等智能製造崛起,中國逐步走向製造業強國。
三是科創具後發先至的條件。去年中國研發支出達到一點五萬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為百分之二點一,較二○一二年急升了百分之五十二。科創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新引擎,量子通信、射電望遠鏡、載人深潛與超級計算機已達到全球先進水平。
四是對外進一步開放,釋放新增動能。透過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促進「一帶一路」國際合作及支持多邊貿易體制等政策,有利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
因此,以目前發展勢頭,中國可望如期在二○二○年達到國內生產總值和居民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目標。目前中國居民收入穩步增長,預期未來數年人均GDP收入將可向上突破一萬美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值得留意的是,隨著國家力谷內需、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推動「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本港經濟將迎來黃金發展機遇。
本港零售、金融、專業服務等行業在內地市場將可大展拳腳,而創新科技更可借助與深圳合作而迅速壯大起來,有望成為本港經濟新亮點,最終目標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創新中心。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要支持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粵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為重點,全面推進內地同香港互利合作,制定完善便利香港居民在內地發展的政策措施。」可見內地提供無限機遇,為本港經濟注入發展新動力。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已形成初稿,本港當局宜積極跟進,適時作出回應,做好相關政策措施部署。事實上,當前最重要的是,通過機制與制度創新,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之間的人員、貨物、資金與信息暢順流動,才能發揮優勢互補、互利合作的協同效益,有助本港經濟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阿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