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你好」(Nihao),來份「餃子」(Jiaozi)!可以用「人民幣」(Renminbi)或者刷「支付寶」(Zhifubao)嗎?——如今,在英語圈國家,這些話咱直接用漢語說出來可能也好使了!
據新華網報道,中國外文局2月發佈的《中國話語海外認知度調研報告》中說:漢語拼音實施60多年來,以此為載體進入英語話語體系的中文詞彙不斷增加,甚至已經成為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過去被翻譯成英文的中國詞現在被漢語拼音替代。比如餃子,還記得小時候英語老師教這個詞必須說成「dumpling」,現在直接說「Jiaozi」就行!
不信?去最新版的《牛津英語詞典》找找看,有沒有「Jiaozi」這個詞條。
此次調研發現的另一特點是,中國經濟、科技發展帶動了世界經濟與科技話語的創新。
報告列舉了海外認知度最高的100個中國詞彙。榜單中,共有15個經濟科技類詞入選。
其中,「元」「人民幣」躋身榜單前十位,且已被收錄進《牛津英語詞典》。
「紅包」「支付寶」「網購」等因移動支付技術發展而產生的新興詞彙在年輕群體中有較高的認知度。
報告說,以漢語拼音形式直接外譯的文化詞在榜單上表現頗為搶眼。
有意思的是,儘管「春節」「功夫」「衚衕」等文化詞彙早已有較為固定的英文譯法,但其拼音形式的直接外譯,在使用頻率和受認可度方面正逐漸與英譯形成競爭關係。
專家分析認為,隨着中國的節日民俗、先賢思想、傳統美食等越來越深刻地影響世界,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話語方式也正在悄然影響着世界。?
無獨有偶。《語言帝國:世界語言史》作者尼古拉斯·奧斯特勒2月27日在英國《衞報》發表署名文章認為,雖然當今世界1/4人口在使用英語,但隨着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影響力不斷增強,漢語在全世界的普及度也越來越高。
持類似觀點的,還有俄新社政治觀察家德米特里·科瑟列夫。他在1月31日的一篇文章中說,在美國或歐洲,大學生們花了很多錢去學漢語,不只是普通話,還有各地方言,比如廣東話。
「他們需要這樣做,以免跟不上離開中國經濟就走不動的當今世界。」
同時,強大的日常生活文化也在外國人中流傳。例如,將各地連接在一起的麵條。散發著醉人香味的中國佳餚也走入尋常百姓家。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