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執掌央行十五年之久的周小川即將卸任
【文匯網訊】每年兩會期間的央行記者會都是重頭戲,而今年顯得格外矚目,據傳有媒體提前四個小時在梅地亞中心門口排隊。之所以能夠忍受北京初春的清晨凜冽,其背後原因不言而喻,這也許是周小川執掌央行的謝幕之場。
在提問環節,也有記者試圖「套話」周行長的臨別感言,「在您漫長的行長生涯裡有哪些特別時刻?」周小川顯然對這一「規定動作」之外的問題有些意外,他稍作思考後答道,「我覺得跟大家一起在金融改革開放方面做工作,是很有幸的一件事。」
周小川擔任行長的十五年中,中國央行在推進利率市場化、人民幣國際化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上述金融改革過程中,周小川展現出來的全局意識與處事果斷,不僅為其在國際上贏得了廣泛讚譽,同樣也為繼任者留下了寶貴「遺產」。
改革從來知易行難,在政策的制定與推動過程中,須面臨複雜多變的內外部環境,決策相關方的考量也不盡相同。周小川很早即認識到這一點,在2004年底的「中國經濟學50人論壇」上,他首次提出「改進金融生態」的概念,強調經濟體制改革是一個系統性工程,需要有一個基本的整體設計,使改革步驟能有準備、有組織地配套實施。
也許是工科出生的教育背景,又或是輾轉多個部門的工作經歷,使得周小川在推動金融改革,能夠始終站在全局視角看待問題。譬如周小川多次在談到人民幣匯率改革時,總會從經濟增長、居民就業、國際收支平衡等層面進行分析。這些目標並非完全一致,經常需要平衡取捨。
另一方面,周小川認為改革不能靠等,機遇窗口期稍縱即逝 。這一點在他上任之初,處理國有銀行負債問題時體現得淋漓盡致。
彼時國有銀行陷入「技術性破產」,行業整體不良貸款率高達30% 。周小川迅速啟動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試點,並擔任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在周小川帶領下,改革小組繞過中央財政,動用外匯儲備為銀行注資,並引入外部戰略投資者幫助重組銀行上市,新一輪國有銀行改革由此破局,並取得了良好的改革效果。
隨着金融行業的快速擴張,近年又暴露出不少新問題,其中又以混業經營與分業監管的矛盾最為突出。在接下來的金融監管機構調整中,央行無疑將處於主導地位。有趣的是,周小川2002年底出任央行行長之時,正好趕上金融體系分業監管改革,三會逐一從央行內部拆分出來。如今十五年一輪迴,金融監管又要重歸「大央行」時代。希望周小川的繼任者,能夠借鑒前輩留下的「金融改革方法論」,帶領金融改革繼續攻堅克難。
責任編輯:梁瀟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