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深圳700年古村前世今生

2018-03-30
松柏圍古村的「功名房」,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松柏圍古村的「功名房」,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

【文匯網訊】「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在平湖大圍古村劉氏宗祠牆面上的一句古訓,映照了這個宗族悠遠的過去,也道出了如今的人事。家園是歲月的禮物,土地是生存的和弦。比起萬里華夏疆土,平湖的轄區是微小的,但它卻是平湖人心靈的歸宿,寄寓著平湖人深沉的鄉情。情之所牽,根之所繫,足以撫慰昔日的勞頓。

滄桑寧靜 古風猶存

漫步在平湖街道,古建築隨時可能會映入眼簾。據平湖街道宣傳部原副部長陳建平介紹,平湖劉氏先人最早定居於大圍古村,而後逐漸向外擴散,形成松柏圍村、新祠堂村,這是平湖村最早的三個自然村。巧的是,這三個村的形狀都極像動物,大圍村極像一隻蚌,松柏圍村像一隻蝦,不遠處的伍屋圍村的地形非常像一隻螃蟹。螃蟹、蚌、蝦都是水生動物,必須有湖泊才能成活,而這一帶地勢較為平坦,既無江河,也無湖泊,水資源較為貧乏,出於對水的渴望,人們就將此地稱為「平湖」。

歷經七百多年的大圍古村,如今,來深圳務工者成了古村的居民,原住民已搬到外邊高檔的鳳凰新村居住。來自湖北的李女士在此居住已經一年有餘,她告訴記者,古村瓦房的租金是一百元(人民幣,下同)到二百元一間,還有一些屋主只是希望租客照看維護老房子,甚至不收取房租,現在在此居住的市民大多從事清潔工、保安和收廢品等工作。

青磚琉瓦,雕花欄杆。古村內的劉氏宗祠是最豪華的一座建築,二零零四年重修後,已成為聯繫海內外劉氏族人的紐帶。祠堂前,有一口古井,外圍呈現八卦陣,又稱「八卦井」。古井掩映在一棵老樹下,陽光透過樹葉呈現點點斑駁。據李女士介紹,井水冬暖夏涼,水質清澈甘甜,居住在此的租戶都會來此打水,用於洗衣做飯。

在古村穿行,逼仄的巷道、斑駁的牆面、精緻的木雕花,提醒著來訪者古村昔日的繁華。一棵年逾百年的木棉樹已逐漸綻放,花團錦簇、紅紅火火,即使遭遇了十五年前的一場颱風,即使損失了五分之三的樹幹,也堅強地活了下來,彰顯了寧折不彎的個性。

然而在鏡頭深處,記者也看到塌陷的房屋,牆上的「拆」字,巷道的雜草,這些預示著古村難逃舊改命運。舊改之後,大圍古村本來的模樣或將不存。不如趁大型機器尚未進場之前,有空到古村走走,摸一摸老宅子的趟櫳門,在屋簷下聽風觀雨,領略古村的滄桑寧靜……

宜居宜業 人才輩出

與大圍古村相隔不到百米就是松柏圍,這也印證了松柏圍從大圍村擴散而來的說法。站在高處俯瞰松柏圍,一棟棟有著鑊耳形封火山牆的青磚大瓦房,氣度非凡而又嚴整有序地排列開來,在斜陽下,古宅的脊檁、山牆、正吻和黛瓦光影明暗相間,線條柔和優美,顯得格外寧靜、祥和。

據陳建平介紹,牆頭中央高兩邊低,封火牆象徵著古代官帽的兩耳,從前只有官宦之家才有資格採用這樣的建築形式。松柏圍的這些鑊耳式山牆青磚瓦房,非一般百姓家庭財力所能承擔,這也從一個側面驗證了平湖民間關於松柏圍後人「九代不扶犁」的說法。

在平湖,劉姓作為第一大姓,世代耕讀,曾湧現許多才俊賢人:在香港有香港華商總會會長、愛國實業家、慈善家劉鑄伯;在歐洲有荷中友好協會會長、海牙商會會長的劉偉林;在家鄉有大革命時期的寶安縣委第二任書記劉伯剛……

幾條深巷將古村分為幾片,每條深巷兩端都修有門樓,遇到外賊入村搶劫或外敵入侵,可將門樓上木閘落下,關上巷門,村子便成為若干個堅固的防守體系。滄海桑田,風雨侵蝕,古村的建築和環境已顯出幾分殘舊與逼仄,但幾十棟鑊耳式「官房」的一磚一瓦卻訴說著這裡曾經不同尋常的過往。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