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社評|大灣區發展港需做好各層面對接工作

2018-05-18

【文匯網訊】特首林鄭月娥昨日結束對廣州和惠州的訪問返港,這是她兩個月內的第二度大灣區城市考察之行,相信對各城市的優勢以及與香港合作的方向,會有一個更直觀、更深入的體會。面對大灣區發展規劃即將出台,特區政府各部門都需儘快起動,積極準備配合新的國家政策,並在各層面做好對接工作。

粵港澳大灣區構想的提出,賦予了香港更廣闊的發展空間。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灣區內面臨種種制度與現實上的障礙。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四個核心城市,粵港澳大灣區的「一二三四」格局是它最大的特點和優勢,同時也是融合的最大難點與藩籬。

如何克服難點、發揮優勢,需要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更需要各城市間的創新政策與主動作為。林鄭訪穗期間,參觀了互聯網創新集聚區;訪惠則到了潼湖生態智慧區;再早之前的深圳、中山、珠海,分別考察了高校、創業基地以及基建等設施。從中可以看到,特區政府未來所希望推進的重點合作範疇,這種主動對接的態度,值得肯定。但能否取得真正成效,還需要拿出更大的魄力,尤其是在三大方面尋找突破,做到真正的全面對接。

第一,建立高效的政策協調機構。聚焦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暢通人流物流資金流。加快推進基礎設施連通,打造世界級港口群、機場群和軌道交通網。既協調特區政府內各部門的運作,同時也協調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相關政策的推進;第二,建立區域協同創新的協調組織。推動粵港澳產學研創新聯盟的官方或半官方機構,推動三地開展核心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和國際技術轉讓等領域深度合作;第三,制定新的自貿區發展策略。與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以及江門大廣海灣經濟區、中山粵澳全面合作示範區等組成大灣區自貿聯盟,解決不同的關稅與貿易障礙。

大灣區發展牽涉長遠的規劃與全面的政策變動,簡單而言,最終能否成功,取決於現有的制度藩籬、客觀障礙能否被打破,也即能否做到大灣區十一個城市在各重大範疇上的「無縫對接」。這絕不僅僅是像自由行、CEPA或滬港通一樣的單一惠港措施,其層面之廣、銜接之深、力量之巨,需要特區政府強而有力的施政保障。但特區政府即將設立的「大灣區發展辦公室」能否起到相應的統籌與推動作用,值得觀察。

習主席已就支持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作出了重要指示,這是重大的利好,需要各界全力貫徹落實。而香港創科中心能否成功建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能否發揮出積極角色。特區政府乃至全社會都需轉變觀念、改變心態,絕不能再以被動方式獃等政策的到來,需要主動出擊,積極回應,在固有優勢迅速消失情況下,這是香港唯一能改變劣勢的方式。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