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匯網訊】本港天文台昨日下午錄得三十四點八度的高溫,是自一九四七年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個佛誕,但酷暑高溫擋不住市民追尋傳統宗教文化和地方節慶風俗的熱誠,紅館佛教「大悲懺吉祥法會」萬頭攢動、長洲太平清醮飄色遊行和「搶包山」有數萬人揮汗觀賞、筲箕灣「譚公誕」千人舞獅舞龍……,形成了一幅祥和歡樂的社會景象,更生動反映了市民對傳統和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維護之情。
事實是,昨日「三慶齊來」的盛況,正是港人社會核心價值和文化心態的一個集中反映。不少人平日忙於上班上學,未必有時間和精力參與宗教民俗活動,但只要是家中故老相傳、社會上口碑載道的重大節慶活動,如一年一度的浴佛節、長洲太平清醮等,則例必會吸引大批善信和市民湧至參加,呈現出一種與平日中環金融區、尖沙咀購物區大相逕庭的氛圍。而參拜或廟會行列中除了中老年一輩外,亦大不乏IT一族以至平日只知埋頭「打機」的青少年,港人社會的東西文化並舉、傳統與現代共存的獨特氣質於此表露無遺。
而更重要的是,每年傳統宗教與本土文化節慶活動的舉行,不僅吸引大量民眾參與,而且成了一種獨特的社會內在聯繫力量,每到相關日子,不須政府如選舉般大賣廣告提醒市民去投票,市民自然就會準時現身參與支持,而且不必任何宣傳口號標語,大眾心裏都會自然而然地默念:這就是香港,這就是我們要維護的家。
傳統宗教與本土文化可以起到穩定社會和教化人心的作用,古今中外皆然,亦歷來為管治者所重視。早在九七回歸前,港英殖民政府法定公眾假期只有「耶穌誕」而無佛誕,但對市民參神拜佛和打醮祈福等活動也不敢干預。九七回歸後,特區政府將每年的四月初八佛陀誕生日列為法定公眾假期,對本土民風習俗和節慶活動也進行了一些整理。特區政府於去年八月公布了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涵蓋共二十個項目,包括南音、宗族春秋二祭、天后誕、薄扶林舞火龍、正一道教儀式傳統、食盆、港式奶茶製作技藝、紮作技藝、香港中式長衫和裙褂製作技藝和戲棚搭建技藝。此外,早前已被列入更高門檻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十個本地項目亦自動納入代表作名錄,分別為粵劇、涼茶、長洲太平清醮、大澳端午龍舟遊涌、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大坑舞火龍、古琴藝術、全真道堂科儀音樂、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和黃大仙信俗。
而與此同時,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昨日在京公布,今年六月九日定為全國「文化和非遺活動日」,主題為「多彩非遺,美好生活」,口號包括「見人見物見生活」、「活態傳承、活力再現」和「新時代、新生活、新傳承」等,活動主場城市廣州將舉辦「波羅誕」千年廟會民俗表演,盛況可期,特區政府也應舉辦相應活動以為配合。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Canc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