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23國漢學家在粵研習 爭做「中國故事」海外講述者

2018-05-31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胡若璋 廣州報道)2018年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30日在廣州暨南大學舉辦結業儀式,來自23個國家的29名學員出席。作為世界認識中國、走訪廣東的親歷者,此次21天的研習之旅不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見證,也是中國與世界展開文化對話的基石。不少漢學家感歎,中國進入新時代,為海外興起的「中國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契機、新的理念與新的視野。同時,他們信心滿滿表示,回到自己的國家後,他們也要繼續成為「中國故事」的最佳講述者。

23國漢學家在粵研習結束。胡若璋攝

23國漢學家在粵研習結束。胡若璋攝

記者獲悉,此次研修班的學員挑選強調「專中選優」與學術性。記者從暨南大學獲悉,本期31名學員中,來自大學和研究所背景的佔絕大多數,其中不乏在當地已頗有影響力的學者,如烏克蘭基輔國立大學孔子學院院長亞歷山大,塔吉克斯坦斯拉夫大學東方語言系主任劉星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建國大學中文系主任林雪瑩等。

來自烏克蘭的亞歷山大則一路非常注重觀察當地的社會發展和商貿形象,他是烏克蘭第一本「漢語烏克蘭語大詞典」(含八萬詞條)的編纂者,眼下又正在為專門的漢語商貿詞彙研究收集素材。在走訪過程中,南沙自貿區、東莞松山湖高新區、深圳改革開放博物館、珠海港珠澳大橋都給研習成員們帶來了全新的「中國故事版本」。

英國的作家、譯者、配音演員月雪芳說:「中國發展和成長得非常快,但是傳統文化的留存還是隨處可見。中國具有豐富的文化創造力,僅用於技術進步和商業影響力並不夠。廣州擁有一切,現代的和傳統的,新的和舊的,這些都有機地融合在了一起。月雪芳感歎,我可以去珠江新城感受未來,也可以去粵劇博物館感受傳統文化,這種穿梭的感覺真美妙。

記者採訪獲悉,目前她正在撰寫一本關於中國的小說。再初步的構思中,女主角是從現代轉向傳統的女孩,受到中國傳統藝術形式的影響,因此她來到廣東學習粵劇。「這次來廣東學習,幾乎每天都有參觀博物館或傳統建築的內容,我還在想怎樣把它們編到小說裡去。」她相信,當代中國可以通過使用傳統的敘事形式,為世界其他地方充當創造性和文化催化劑。

哈薩克斯坦列尼古米列夫歐亞國立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庫拉拉。胡若璋攝

哈薩克斯坦列尼古米列夫歐亞國立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庫拉拉。胡若璋攝

作為哈薩克斯坦列尼古米列夫歐亞國立大學中文系副主任庫拉拉,學習中文6年來,不斷感受到中國和哈薩克斯坦兩國在經貿合作、文化交流上,給予青年人的時代機遇。庫拉拉2010年到蘭州大學讀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因為學習成績優異,畢業之後獲得歐亞國立大學的橄欖枝,成為了一名漢語老師。庫拉拉告訴記者,最近五六年,特別是中國政府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哈薩克斯坦學漢語的熱潮起來了,而且在全國的1800多萬人口當中,每年到中國留學的超過一萬五千人。

帶著如何在「一帶一路」背景下提升漢語學習效果的問題,三年前她又回到了中國,在中山大學攻讀「教育經濟與管理」的博士學位。在導師的幫助下,她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借鑒中國在少年兒童當中推廣英語教育的經驗,探討如何在哈薩克斯坦建立系統的漢語教學體系。說起未來的期盼,庫拉拉坦言,希望在哈薩克斯坦開設一座教授英語和漢語的雙語國際學校。在她看來,只有掌握好這兩門語言,才能更好的把握住時代發展賦予的機遇。

責任編輯:glory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