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記者 楊佩韻)香港特區政府已預留將軍澳百勝角用地興建本港首間中醫院,將會以「中醫為主,中西醫協作」方式營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正部署在科學園成立兩個科技創新平台,其中一個就是醫療科技創新平台,將為本港中醫藥發展提供更大動力。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表示,醫院也會成立「臨床試驗和研究中心」,期望進行國際認可的高水平臨床研究,長遠期望香港成為「中醫藥旗艦」。
「國際高峰論壇」會展舉行
首屆「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昨日於灣仔會展舉行。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中聯辦副主任仇鴻,中華中醫藥學會會長王國強,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馬建中,特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與補充醫學處處長張奇,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大會主席馮玖等出席,逾1,200名中醫及業內人士參與。
林鄭月娥致辭時表示,推動本地中醫藥發展是政府的重點工作之一,除了籌辦本港首間中醫醫院,並正部署在科學園成立兩個科技創新平台,其中一個就是醫療科技創新平台,並會繼續在醫院管理局轄下7所公立醫院推動「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擴展《香港中藥材標準》計劃的研究,以及設立由衛生署管理的政府中藥檢測中心等。
林鄭月娥說,特區政府在今年財政預算案中建議設立5億元專項基金,以支持中醫藥業的發展,包括支持應用研究、中醫專科發展、促進知識互通和跨市場合作等工作,並協助本地中藥商生產及註冊中成藥,希望在未來充分利用中醫藥優勢,加強中醫藥在香港醫療系統的角色。
食物及衛生局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在論壇上表示,中醫醫院臨床服務涵蓋健康維護、預防保健、偶發性及慢性病、複雜疾病、復康、療養及善終紓緩等,範圍包括住院、日間護理、門診及社區服務。他續指,醫院會由中醫主導醫治療程,西醫按臨床需要提供支援,包括病人情況轉危和需要急救時;也會進行中西醫協作方式,在特定患者或疾病時,會以中醫和西醫對該病的最佳醫治,整合最好的治療方案。
張偉麟續說,現時中醫教學及培訓在大學後便缺乏有系統訓練,也欠缺科研基地等,醫院會與本地3間設中醫本科課程的大學合作,為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臨床培訓,同時也會為中西醫專業人員提供相關深造的醫療培訓及教育。
中醫院設「臨床試驗研究中心」
至於在科研方面,張偉麟表示,將會成立「臨床試驗和研究中心」,進行國際認可的高水平臨床研究,並提供發展中醫、中藥的科研平台,並表示醫院扮演「轉化者」的角色,促進本港中醫服務、教育培訓、創新及科技發展。
德早建中醫院 「中西合璧」見效
香港未來將會有第一間中醫醫院,但其實早在1991年德國已有第一所中醫醫院。北京中醫藥大學德國魁茨汀中醫院院長戴京璋表示,該中醫院以中醫為主、西醫為輔的模式帶來一定的療效,病人一般在兩周內慢慢減少進食西藥,六成多的病人更在6個月後表示療效是「好或非常好」。他認為,中西醫應求同存異、優勢互補,才能發揮更好的治療功效。
近年不少外國運動員都以中醫拔罐治療運動勞損及傷患,令外界更關注中醫藥的療效。
戴京璋昨日在國際中醫藥香港高峰論壇上表示,北京中醫藥大學德國魁茨汀中醫院在1991年成立,是外國首間中醫院,並於2005年設立門診提供中醫治療等,至今約有75張病床,每年約有1,000個個案,病者平均年齡為54歲,當中70%是女性。
戴京璋續指,醫院的中國醫療隊約有3名內科醫生、兩名針灸醫生、兩名推拿醫生、1名氣功醫生、兩名藥師及1名護士,也會有德國醫護人員,他們每周都會一起開會討論醫治情況。
他表示,醫院接收的病例特點多為長期接受西醫治療但效果欠佳、病程長且病情複雜、止痛藥及激素使用過多及進行多次手術等。
逾六成病人讚「好或非常好」
他表示,醫院的中醫治療多為內服外用,如有需要再配合針灸、推拿、氣功等,根據在2008年至2017年期間,接受統計的9,497名病人中,一般在2周內慢慢減少進食止痛藥,3周至4周大多會停用,並有65.3%的病人感到「好或非常好」。
至於病人請病假方面也有所改善,在1,866個接受統計的病人當中,入院前1年的病假平均為47.1日,出院後1年病假平均為23.4日,平均每名患者減少13日病假。
戴京璋認為,中醫藥治療不但為了德國患者的健康,也為中醫藥國際推廣及傳播作出突出貢獻,又說中西醫應求同存異、優勢互補,才能發揮更好的治療功效。
責任編輯: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