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橋通港珠澳 心連大灣區 制度顯優勢 港青創明天

2018-10-23

【文匯網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昨日來到廣東省珠海市橫琴新區高新技術片區進行考察;今日上午,在珠海口岸區將會舉行由國家領導人主持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港澳兩個特區的行政長官、主要官員和各界來賓昨日已抵達珠海,準備出席今日的開通活動。

距六年前視察廣東,習主席此次踏足粵省之際,看到的將不僅僅是六年來廣東進一步改革開放的成果,一條世界最長的橋隧島組合跨海大橋已巍然聳立在伶仃洋上,正等候開通;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將在大橋開通之後加速向前,廣東不僅繼續得全國改革開放風氣之先,與港澳兩個特區經濟融合發展將更加如虎添翼、優勢盡顯,引領國家改革開放事業以更新的姿態和更快的速度向前邁進。

今日開通的港珠澳大橋,不論是從地區角度還是國家層面,都是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大事。中國基建工程一日千里,但是,如港珠澳大橋般,一橋連通兩種制度、三種法律體系、三種稅制,可說前所未見;而一橋之架,不僅發揮不同制度、法規上的綜合優勢,不僅通車、通人,還能夠通情感、通思想,既是有形的通道橋,亦是無形的「連心橋」,那就更是古今中外之所未見了。

香港、澳門從來都是中國的土地,但是,歷史上不論是作為「年年進貢、歲歲來朝」的南方蠻夷之地,還是近代淪於英國和葡國殖民管治者之手,粵、港、澳三地嚴格來說在發展和建設上還未有過真正的融合,更遑論充分發揮三地的綜合優勢了。改革開放是一重大突破和契機,港人從寄郵包、匯「港紙」、過年返鄉下到投資珠三角設廠,與內地的關係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也初步體現了兩地在土地、人力、資金、技術、人才、市場以至訊息上的互補優勢。不過,改革開放四十年,國家經濟突飛猛進,創新創科時代來臨,粵港合作傳統上「前店後廠」的模式已經不合時宜,不再能夠滿足兩地的需要了。

因此,可以說,粵港澳大灣區作為國家重大戰略,為粵省和香港、澳門兩個特區在新的歷史條件和國家發展需要下建立起一個新的「命運共同體」。在這一「命運共同體」下,三地仍是不同體制、各有優長,但共同的是空間擴大、機遇倍增、優勢互補,最終達至三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

而在這一令人充滿憧憬的機遇和藍圖下,基本建設特別是道路交通,是發展和建設命脈之所繫。如果粵港澳之間交通動輒要三、四小時甚至七、八個小時,中山、珠海的貨物要裝車、裝船再裝車,輾轉經海路陸路才能到得了香港赤鱲角機場或倉庫,那運輸和物流上的時間都是錢,成本是不輕的。如今港珠澳大橋開通在即,中山、佛山、珠海一帶的貨物只要一個多小時就可以運港,港商運輸物流上的成本得以大大減低。

大橋開通不僅有利於工廠、運輸和物流行業,對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來說,更不啻是開闢了一條新出路和開創了一片新天地,人生道路和生涯規劃都可以有了更多的選擇。

事實是,多少年以來,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大學生,「理想目標」不外是中環上班、三年買樓、五十歲前退休,人生的喜怒哀樂、成敗得失都離不開這維港一隅的彈丸之地。「坐井觀天」或「井蛙之見」並非空言,港人特別是年輕人的思想、感情、價值觀以至人生觀,確實是會受到地域環境所左右和限制的,近年港人社會的一些所謂怨氣,包括「上唔到車」,都和「尺金寸土」以及因之而帶來的狹隘觀念有密切關係。

今天,如果有港青在夢中得到「仙人」指點:在香港以北有一大片地方,那上面青山綠水、有樓有地,更有大量的創新、創科、創業空間和機會等你們去發掘和掌握,醒來後,有膽量和見識的青年坐言起行把握到先機、嘗到了甜頭,仍坐在那裡長嗟短歎「等運到」的將依然故我、一事無成。寓言故事當然只是一種比喻,但年輕有夢、敢作敢為、「愛拚才會贏」,以至「星爺」名言「人冇理想同鹹魚有乜野分別」,卻是千金不易的真確道理。

今天,港珠澳大橋開通了,大橋是金橋,粵港澳大灣區「一體化」、香港必須融入國家發展才會有希望,已是大勢所趨和勢所必然,香港特區青年必須打破和拋開「畫地為牢」、自我封閉的落後觀念,更不要被反對派政客和亂港傳媒長期以來的讕言所蒙蔽,「一國兩制」是一個前進的、動態的、有待不斷實踐的道路,香港是國家不可分離的一部分,香港不是「離中國越遠越好」,而是「離中國越近越好」,只有真正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一國兩制」的優勢才會充分發揮出來,港人特別是年輕人也才能更好貢獻國家和找到自己真正的人生價值。

粵港澳大灣區是香港特區的新天地,港珠澳大橋就是香港青年通向美好人生的成功橋和幸福橋!

來源:大公社評(A3版)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