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長安大學六科研團隊助力港珠澳大橋建設科技攻關

2018-10-24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張仕珍 西安報道)港珠澳大橋24日正式通車運營,這一世紀工程的背後,凝聚了千萬建設者十餘年的心血。記者從享有中國公路交通「黃埔軍校」之稱的長安大學獲悉,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該校充分發揮公路橋樑隧道方面的專業優勢,其科研團隊及校友全面參與了包括設計、科研、施工、管理等各方面工作,為大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據介紹,在港珠澳大橋建設過程中,長安大學共有六支科研團隊參與科技攻關。包括大橋主體工程島隧工程「節段式沉管隧道路面關鍵技術」研究、青州航道橋主橋施工過程精細化分析及控制研究、「外海厚軟基大回淤超長沉管隧道基礎沉降控制技術」研究、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通風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港珠澳大橋江海直達船航道橋結構抗風性能試驗研究、島隧工程深水深槽長距離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測控技術研究等。

設計阻燃路面材料 燃燒時間縮減150秒

港珠澳大橋地處颱風、航運、海事、環保、景觀、航空管制等諸多因素約束的伶仃洋區域,為保證航空和航運不受影響,大橋採取「橋—島—隧」結合的建設方案,其中海底沉管隧道長達6.7公里,並採用海平面以下45米的深埋方案。

在此背景下,保障後期運行過程中的路面安全便顯得尤為重要。長安大學的沙愛民、陳華鑫教授團隊承擔了「節段式沉管隧道路面關鍵技術」的研究任務,針對節段式沉管隧道管節之間變形大的突出問題,提出了合理的路面結構和沉管接頭的路面材料設計方案。同時,開展了實驗室和足尺沉管隧道路面燃燒試驗,設計了阻燃路面材料,其燃燒時間比普通路面燃燒時間減少150秒左右,氣場溫度比普通路面降低30℃,阻燃效果十分明顯。基於對隧道中「燈—路—人」照明系統中照明接收端的研究,該團隊還提出了抗滑、高亮度的海底長隧道路面瀝青混合料材料組成設計要求以及路面施工工藝要求和組織方案。

此外,長安大學謝永利教授團隊通過研究,為準確評估港珠澳沉管隧道在多工況條件下的基底回彈、沉降、縱向剛度變化情況以及沉管隧道剪力鍵的優化設計提供了重要支撐;並開展了港珠澳大橋海底隧道通風物理模型試驗研究。楊志強教授團隊則藉助長安大學自主研發的高精度磁懸浮陀螺及受限空間定向技術,攻克了港珠澳大橋長距離海底沉管隧道的精準對接難題。

校友集智創新 為大橋獻力

作為中國公路交通的「黃埔軍校」,長安大學一直致力於公路交通、國土資源、城鄉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工作,為公路交通行業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據了解,僅在港珠澳大橋的建設過程中,就有多名長安大學校友的身影。從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總工程師蘇權科,到港珠澳大橋前期規劃設計論證專家、施工中沉管隧道項目技術專家、中交公路規劃院副院長徐國平,從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高星林,到江海直達船航道橋橋塔「海豚塔」的設計負責人文鋒,從橋面鋪裝施工項目部項目經理楊東來,到港珠澳大橋管理局三地聯合辦公室負責人門小雄,無論是總體規劃、前期施工方案制定還是管理、設計、施工、監理、運營、環保等各個環節,到處都有長安大學優秀校友的創新智慧。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局長助理兼計劃合同部部長高星林表示,而今走在大橋上,看到聳立的橋塔,看到優美的橋樑的線型,看到成功施工的沉管隧道,經常會想起參建大橋的這十年。能夠參建這樣一個偉大的世紀工程,感到非常自豪。

責任編輯:于岄鳴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