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鏡報總編輯盛一平:大俠西去 斯人長留

2018-11-22

【文匯網訊】歷史的年輪進入到2018,老天不知犯了什麼渾,把20多位大眾熟知的名字打上了黑框。到了10月30日,竟連名滿天下的金庸大俠也駕鶴西去了。

金庸在《大公報》工作了10年,我在《大公報》工作了21 年。金庸是前輩,沒在一起共過事,但也頗有些機緣。金庸當年為什麼寫武俠小說?為什麼又稱之為新派武俠小說?金庸為什麼要負氣出走?金庸對自己的武俠作品怎樣品評?他與梁羽生之間有什麼故事?金庸對自己的「舊主人」《大公報》懷有怎樣的複雜心情?本文略陳一二,也藉此對這位前輩表達自己心中的敬仰和緬懷。

一代武俠宗師—金庸(中新社)

一代武俠宗師—金庸(中新社)

一張名片引出的故事

1996年,我到香港工作,出任《新晚報》副總編輯。《新晚報》是大公的子報,與《星島晚報》並列為香港兩大晚報。一次,出席一個大型活動,巧遇金庸前輩,心下很是興奮,連忙上前握手,雙手呈上自己的名片。年過70的金庸精神很好,面帶笑容,一派儒雅風範。殊不料,這位前輩接過名片後,卻把眼光停在了名片上,臉上的笑容似乎滯了一下,然後抬眼把我好一陣端詳,語調也似乎有點含糊不清「哦、哦,你是《新晚報》的老總啊」。金庸的表情變化令我感覺有點奇怪,剛才是我禮數不周麼?

回到報社後,我跟老同事提及此事,最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其中還有很長的一段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初,新中國剛成立,內地許多人湧入香港,政界軍界及商界的自不在話下,還有其他各色人等也不少。其中有兩位武師,一位是太極門的吳公儀,另一位是白鶴拳的陳克夫。他們在香港開設武館,招收門徒,吸納學員。各自的廣告詞都表達出同一個意思:本門武功天下第一!這讓香港傳媒界立刻就聯想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典故。於是,就有好事者分別找上門去,希望兩位武林高手同台競技,一決高下。有道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文章可以見仁見智,難分伯仲;武功則完全可以在過招之中立決雌雄。兩位武師當然明白這個道理:胸口一拍,放馬過來!

在香港傳媒的推波助瀾之下,「太極門與白鶴拳打擂臺」、「吳公儀決戰陳克夫」的新聞迅速傳遍全港,市民爭相熱議,甚至開始投注,賭誰輸誰贏。但是,二人尚未開打,一盆冷水澆了下來:香港法律不準打擂臺,更不能簽生死狀。

市民的狂熱卻沒有因此而冷卻,有人把目光投向了澳門。果然,澳門的法律不禁止比武。於是乎,就有了歷史上轟動一時的擂臺對決,逾千香港市民渡海觀戰!

新派武俠小說應運而生

儘管這場對決熱炒的過程幾近半年,儘管市民對兩位武林高手的擂臺表現寄予厚望,但現實就是這麼無趣:僅僅五分鐘就結束了戰鬥。太極門勝!

正當香港市民那種意猶未盡的失落感尚未消失的時候,擂臺的第二天,人們赫然發現,《新晚報》隆重推出了長篇武俠小說連載《龍虎鬥京華》,作者:梁羽生。時間上與香港市民的熱乎勁無縫銜接,再加上樑羽生筆法新穎、國學功底深厚,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新晚熱賣,風靡香江!

相比這之前的武俠小說,諸如《蜀山劍俠》、《三俠五義》等等,梁羽生的作品跳出了前人的窠臼,不再是簡單的打打殺殺、快意恩仇,更摒棄了「一道劍光,百步之外取人首級」的玄幻奇思。他以「寧可無武,也要有俠」為旨要,把小說的故事背景與歷史相融合,寫江湖兒女的家國情懷、俠骨柔腸、琴心劍膽,寫內心世界、塑人物性格,加重了作品的文學色彩,可讀性大為增強。評論家因此將梁羽生開創的這類武俠作品,稱之為「新派武俠小說」,梁羽生也被封為「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

金庸寫武俠則完全是被動的。《新晚報》連載武俠小說,一枝獨秀,洛陽紙貴,風頭一時無兩。新晚的總編輯羅孚希望把這好勢頭延續下去,就找金庸談話,希望他也寫武俠小說。金庸當時還叫查良鏞,在新晚副刊部做編輯。他學貫中西,是同事們公認的才子。據說金庸開始還是有些抵觸的,說自己的工作是英文翻譯,寫武俠並非本行。也不知是羅總編輯用什麼辦法說服了他,金庸最後還是同意動筆了。

才子果然是才子。金庸的第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甫在新晚連載,便立刻引起轟動。梁羽生和金庸倆大俠雙龍出海,成為當年香港街頭巷尾之美談!

一時瑜亮與負氣出走

《書劍恩仇錄》一炮而紅,金庸心下欣欣然。

沒料到兩位大俠之間卻出了點狀況。

梁羽生為人豪爽,古文功底十分紮實,喜歡中國傳統文化及詩詞歌賦,還出版過楹聯專著。金庸則性情平和,有儒雅之風,中文流暢,英文也相當了得。1946年底,上海《大公報》招考英文翻譯,近千人應試,金庸拔得頭籌。

1948年香港《大公報》復刊後,金庸來到香港,與梁羽生同在《新晚報》副刊部工作,二人同齡,且都才情別具,交情甚篤。

金庸的武俠小說連載沒幾天,梁羽生就走到他的辦公桌前,敲敲枱面:「小查,你怎麼回事?章回的回目不三不四!」

金庸一愣,有點傻眼。

原來,武俠小說也是採用明清以來的章回體敘事形式,每一章回都有一個用對聯寫成的回目,以此來概括本章回的主要內容。諸如:《三國演義》中的「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水滸傳》中的「史太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等。

既是對聯,就要講究對仗、押韻和平仄。金庸雖然文字流暢無礙,但於對聯一道卻不諳熟。因此,有些字眼不夠規範也在所難免。據《新晚報》的老同事說,一部《書劍恩仇錄》連載下來,梁羽生敲金庸桌面不知凡幾。

後來,金庸為此想出了一個應對的絕招,就是在以後的武俠小說中,不再用對聯的方式寫回目,只用一句話來做標題,避開了對仗、押韻、平仄這些傷腦筋的事,梁羽生此後也再不來敲桌面了。直到寫《鹿鼎記》,才再次使用「對聯」作回目,不過,並不是金庸把對聯研究透徹了,而是他一邊品讀先祖查慎行的詩集,一邊從詩中挑選出合意的對聯來作回目。查慎行是清代的大儒,他的詩當然韻律嚴謹、無懈可擊。

恰其時,《新晚報》副刊部主任缺位。梁羽生和金庸皆已成名,被譽為一時瑜亮,誰來出缺?最後,或許梁羽生因其開山新派武俠的緣故吧,花落梁羽生。金庸負氣,離開了新晚。

金庸提詞敬贈「舊主人」《大公報》

金庸提詞敬贈「舊主人」《大公報》

「舊主人」《大公報》

金庸後來創辦了《明報》,又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但當年沒有任職新晚副刊主任,似乎一直沒有釋懷,及至見到後輩年輕人,也不知何德何能,遞上的名片竟然是副總編,心下感覺不是那麼回事,也確實不足為怪。

2002年,時值《大公報》創刊100周年。鳳凰衞視擬為《大公報》拍一部12集大型電視片《百年大公報》,我陪攝製組約談金庸前輩,請他講講在《大公報》時寫武俠的故事和趣事。明河出版社寬大的辦公室裡,靠墻的一大排書櫃,分明擺滿了翻譯成日文、英文、法文和德文的金庸武俠小說。可他卻說,武俠小說沒什麼好談的,反而興致盎然地大談報紙「社評」,說社評代表報社發聲,觀察大局、預見大事、針貶時弊、月旦人物,影響很大,也很考水平。至今我也沒弄明白,金大俠是不願提及當年「負氣」的過往,還是確把武俠作品看作小道。

2009年4月下旬,《大公報》社長姜在忠履新不久,他組織了一個「請金庸前輩回娘家」的活動。姜在忠是謙謙君子,有古仁人之風,對《大公報》前輩的敬重完全發乎於心,一切都自然而然,令人折服。梁羽生在澳洲去世,大公在香港舉行追思會;北京舉辦紀念范長江活動,他不僅專程前往,還親自執筆撰寫紀念文章;打聽到黃永玉居住北京萬荷堂,他率報社高層登門拜訪;邀長安畫派創始人趙望雲之子趙振川一行到訪報社;邀耄耋之年的羅孚夫婦參觀大公,他還親為老人推輪椅。

那天上午,金庸的車在北角柯達大廈前停下,《大公報》一眾高層熱情相迎,禮遇隆重。金庸很高興,也有些激動。其時,金庸前輩的腿腳已經不大方便,幾個月前就依賴輪椅出行了。奇跡般地,金庸擺擺手,示意把輪椅移開,也不要人相扶,就邁進了大門。這位老人滿面春風,參觀編輯部、參觀報史展,與報社高層和編輯記者座談,穿插小型簽名會,還飽蘸濃墨,題寫了「評論自由 事實神聖」八個大字,落款是:金庸敬贈舊主人《大公報》。在金庸的談笑風生中,當年的「負氣」、當年的大公與明報「論戰」,早已煙消雲散了。

當年金庸回《大公報》。圖右四為筆者。

當年金庸回《大公報》。圖右四為筆者。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不管是不是無心插柳之作,金庸早已是舉世公認的一代武俠宗師。姜在忠社長在紀念范長江文章中有兩句話:「范長江因大公報而成名,大公報為范長江而驕傲」。這兩句用之於金庸也十分貼切。

我一直為同門中有金庸這樣的泰山北斗級的宗師感到自豪!

責任編輯:劉雲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