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 石華)如今,各種投資理財活動相當活躍。有的投資人反映,最初與投資公司簽訂理財協議時,對方承諾得天花亂墜,一旦出現不能按時足額償付到期本金和收益後便會用各種理由推諉。近日,深圳市民黃女士投訴稱,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在一款名為「融金所」的理財手機APP投入110萬元。不料平台突然將「退出」通道關閉,本金無法提前退出,到期後的本金也無法提現。
產品到期無法提現
據黃女士反應,從2016年開始,她通過「融金所」APP投資理財,陸續購買了多期該平台的「升升慧投」項目,賬戶內的本金加利息共計110萬元,並與深圳市前海融金所互聯網金融服務有限公司簽訂了「服務協議」。在該協議中,以去年11月購買的「月月升為18個月第230期」例,該產品一次投資金額50萬元,到期一次性還本息,年化利率13.20%。條款中規定「加入月月升滿90天後,用戶持有可以申請提前退出。」
今年7月,黃女士父親病重,急需資金,打算提前從「融金所」APP取出投資款,「當我登錄APP點擊『提前退出』時,系統提示『升升慧投已下線,不再支持提前退出』,試了很多次都是這樣。」黃女士發現問題後,與融金所負責人交涉,對方表示,目前市場狀況不好,暫停了提前退出,而且即使到期的也提不了現,必須拆標後再投。
記者了解到,黃女士的朋友何女士也在「融金所」APP進行了投資,何女士的投資的產品已經到期,但在未經投資人允許的情況下,被融金所公司單方面拆標,繼續投入其他產品,不僅無法按期提現,拆標後投資期限被拉長,何時能夠提現還是未知數。
「智能標」被政府叫停
據融金所相關負責人表示,投資人所反映的問題基本屬實,原因是「升升慧投」、「鑫融智投」等產品屬於「智能標」,先吸納投資人的投資款,通過智能分配方式分派給各個需要資金的投資項目。「當初這種模式很普遍,但今年以來,這種智能模式涉嫌違規被監管部門叫停,投資者與借貸者只能一對一,原先的『智能標』都要改成『散標』。」該負責人表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先關閉智能標的提前退出功能,投資到期也暫時無法提現,投資期限相對拉長。
融金所公司品牌管理張女士告訴記者,關於平台的債轉功能調整,融金所已於7月發佈了調整的公告,並已向金融辦進行合規報備,屬於平台規則的正常調整。同時查看此黃姓投資人的投資記錄,大部分為24-36個月的標的,目前均未到期。至於本金何時能夠收回,投資人是否知情本金的去向,融金所方面並未給出回覆。
律師:平台擅自終止「退出」通道構成違約
北京京都(深圳)律師事務所劉華斌律師認為,提前退出的「智能投」產品,如果被監管部門認定非法,那麼投資者有權要求平台返還財產。未經投資者同意,平台無權又自動將投資者的債權另行轉移到其他產品上。「公司負責人已經回答了『智能投』是違規的,既然違規,自然要清理。而清理的意思,就是返還財產。」
劉華斌律師表示,合同本身符合法律規定,屬有效民事合同。但基於「退出」功能是雙方合同約定或實際履行的一部分,平台擅自終止「退出」通道構成違約;且平台在金融監管部門認定「智能投」違規的情況下,平台應當及時清理清退投資者資金。「必須拆標後再投」侵犯了投資者的自主權。
劉華斌律師建議如果與投資公司發生糾紛,投資款索要困難,投資者可積極提起民事訴訟,依靠法律途徑維權。如果發現投資公司涉嫌詐騙,盡快報警,根據情況採取訴前保全措施,防止對方轉移財產。
責任編輯:京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