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盧靜怡 報道)記者17日從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以下簡稱「中山二院」獲悉,該醫院神經科唐亞梅教授團隊取得研究突破,成功證明了藥物普瑞巴林能有效改善放療後神經痛。這是國際上首個研究頭頸腫瘤放療後慢性疼痛藥物療效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將為放療後神經痛患者提供新的治療方案,填補了國內外研究空白。記者了解到,頭頸部腫瘤尤其鼻咽癌是粵港澳等華南地區高發腫瘤,其最重要的治療手段包括放療。然而,由於放射線損傷神經組織,放療後所產生的慢性疼痛長期折磨著患者。教授唐亞梅團隊經過5年時間進行研究、對照,發現服用普瑞巴林患者在治療後第16周疼痛指數減少達到37%。
17日上午,在中山二院的成果發佈會上,在放射性神經損傷的臨床及基礎領域研究十多年的教授唐亞梅表示,隨著放療技術的發展和其他輔助治療手段的進步,頭頸腫瘤患者的生存率逐年提高,生存期不斷延長。唐亞梅說,儘管如此,頭頸腫瘤患者放療後可能出現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她表示,兩種疼痛兩者發病機制不同,而放療後的慢性疼痛主要是放射線損傷神經組織所致,屬於神經病理性疼痛的一種。
腫瘤放療人群31%患放療後慢性疼痛
唐亞梅透露,頭頸腫瘤患者放療後的慢性疼痛在腫瘤放療人群中的發病率可高達31%。放療後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功能活動,甚至可導致焦慮抑鬱等情緒障礙,嚴重降低患者生存質量。而放療引起的神經病理性疼痛對常規止痛藥效果不佳,造成臨床醫生診治的困難。在此之前,國際上尚無針對該方向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目前大多數研究都僅僅關注放療後急性疼痛,對於放療後慢性疼痛關注較少,但這個恰恰是長期困擾患者的一大問題。」
唐亞梅在臨床診治過程中,發現普瑞巴林和其他治療神經病理性疼痛的藥物相比,起效更快、作用更顯著、耐受性更好,但是缺乏循證醫學證據支持。為此,她在2013年牽頭啟動放療後神經痛治療臨床研究。歷時5年,研究團隊分別給予治療組和對照組口服普瑞巴林及安慰劑,在給藥過程中,評估受試者疼痛指數、功能活動受損情況、情緒障礙及生存質量,同時記錄副作用發生情況。
國際上首項研究頭頸腫瘤放療後慢性疼痛藥物療效對照臨床研究
統計分析顯示,普瑞巴林組患者在治療後第16周疼痛指數較基線期明顯下降,疼痛指數減少達37%,同時有效改善疼痛引起的功能活動障礙及不良情緒,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進一步亞組分析結果提示,普瑞巴林緩解疼痛的作用不受年齡、既往腫瘤和放射性腦損傷治療方案的影響。
這項研究成果在11月20日正式在線發表於《臨床腫瘤學雜誌》。文章發表後,《柳葉刀·腫瘤》針對文章做了專題評論,指出該臨床研究是國際上迄今為止首個研究頭頸腫瘤放療後慢性疼痛藥物療效的隨機對照臨床研究,也是JCO創刊以來,首次由中國醫生主導完成的關於頭頸腫瘤放療後神經損傷併發症的臨床研究成果,為放療後神經痛的治療提供了可靠的循證醫學證據。
責任編輯: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