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DNA之父」因不當言論「跌入谷底」 晚年處境淒涼

2019-01-15

【文匯網訊】因堅持固有立場、持續散播種族言論,現年91歲的美國「DNA之父」詹姆斯·沃森日前被學界褫奪最後的榮譽稱謂,將不可避免地面對淒涼晚景,引人唏噓。沃森早年因發現DNA雙螺旋結構而名聲大噪,並在1962年與莫裡斯·威爾金斯、弗朗西斯·克裡克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後因屢次發表刺耳言論而遭到社會各界的譴責與排斥,一度因生活困窘賣掉自己的諾貝爾獎章。一代傳奇如此收場引發廣泛爭議。

人生新低谷

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14日報道,美國公共廣播公司(PBS)的最新紀錄片——《美國大師:解碼沃森》於本月2日上映,掀起了一場軒然大波。沃森早年曾因發表「種族智力論」而遭到強烈抵制,主持人此次在片中問他對這一問題的看法是否有所改觀。沒想到,沃森十分堅定地給出了否定答案:「不,完全沒有。黑人與白人的智力測試結果存在差異,我相信這個差異就是遺傳因子決定的。」

沃森是20世紀享譽全球的分子生物學先驅,是科學界極負盛名的「DNA之父」。然而在進入21世紀後,沃森卻屢屢因驚人言論被貼上了「種族主義」「性別主義」「反同主義」等多個負面標籤,名聲一落千丈。英國《獨立報》稱,在最新紀錄片播出後,沃森的原工作單位——紐約長島冷泉港實驗室迅速發表聲明,與這位「老領導」徹底斷絕關係。聲明譴責其言論是在「濫用科學為偏見背書」,是不道德且缺乏依據的。

據了解,冷泉港實驗室是享譽全球的著名分子生物學研究機構,一共走出過7位諾貝爾獎得主。在該機構供職近40年後,沃森2007年因種族言論而遭到解雇。不過考慮到他的巨大貢獻,該機構之前仍然為他保留著「榮譽主管」等3個榮譽頭銜。然而在PBS的紀錄片播出後,這位老科學家連最後的學術榮譽也未能保住,徹底走向了「身敗名裂」。

「科學」怪談

據《獨立報》盤點,沃森畢生所發表的奇談怪論不勝枚舉,「打擊範圍」跨越多個種族。早在21世紀初,他曾斷言「膚色與性慾相關」,且「顏色越深慾望越強烈」;他的原話是:「你聽說過《拉丁情人》(美國上世紀50年代電影),但沒聽過『英國情人』吧?只有《英國病人》。」他曾出言貶低女性在數學等方面不如男性,女科學家只會給男性同僚帶來「樂子」而非「效率」。他還高調發表過反同性戀言論,稱:「如果能發現決定性取向的基因,那麼母親有權利生出一個不帶同性戀傾向的孩子。」

英國《衛報》回顧,沃森在2007年因極具冒犯性的種族言論在一周內遭遇「人生崩盤」。當年10月14日,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雜誌刊登了一篇沃森的專訪,後者明確提出非裔人士的平均智商不如白人,還認為「非洲大陸的前途堪憂」。他說,人人平等是個美好願望,但「僱用黑人的企業肯定不這麼認為」。這篇訪談發佈3天後,英國《獨立報》刊發題為《DNA先驅聲稱非洲人智力不如西方人》的頭版報道,沃森的言論引發眾怒。事後沃森雖然道歉,但倫敦科學博物館迅速取消了為他安排的活動,其原單位冷泉港實驗室緊接著就宣佈對他進行停職,後將其解雇。

晚景「淒涼」

美國VOX新聞網稱,這位諾獎得主2014年再次做出驚人之舉,以410萬美元的價格拍賣掉了自己的諾貝爾獎章,成了這一獎項歷史上第一位「拿學術榮譽變現」的人物。這一驚人之舉的動機引發了輿論的不同解讀,但不少媒體都將「缺錢」列為重要原因之一——2007年後,沃森失去的不僅是冷泉港實驗室的工作,也被各類公共活動拒之門外,同時還被多家公司解除了職務。

另一方面,沃森的晚年境遇也引發不少社會反思。在英國輿論看來,沃森的言論雖應受到譴責,但只因不當言論就將其「封殺」又未免矯枉過正。英國《衛報》也認為,如果僅僅只因為一些令人不快的觀點就讓一位成就斐然的科學家噤聲,「那這個世界真的很悲慘」。

《獨立報》稱,如今年逾九旬的沃森居住在一所療養院接受護理。去年10月,他不幸遭遇一場車禍,目前處於「微弱意識」狀態。他的兒子魯佛斯表示,其實輿論對父親的基因學見解過於斷章取義。對於被褫奪榮譽稱謂的做法,魯佛斯表達了不滿:「父親在這所實驗室投入了畢生的心血,如今他們卻把他當成了拖累。」

責任編輯:滅白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