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花式點讚助紓壓 「誇誇群」誇遍神州

2019-03-24
網友可在「誇誇群」中獲得有償或無償的誇獎,緩解壓力/大公報實習記者李藝琳攝

網友可在「誇誇群」中獲得有償或無償的誇獎,緩解壓力/大公報實習記者李藝琳攝

【文匯網訊】大公報記者馬琳、實習記者 李藝琳報道,謙遜含蓄內斂可能是國人給外界留下的傳統印象,然而在時下年輕人中,「誇」文化正悄然興起。近期,復旦大學、清華大學、武漢大學等內地多所高校學生紛紛建立「誇誇群」,也有不少網友自發組建「誇誇群」。參與「誇誇群」的網友們普遍認為,能從他人的讚美之詞中感受安慰和正能量,有助緩解現實生活的焦慮和壓力,幫助他們「續命」。

據了解,這種「誇誇群」以微信聊天群形式存在,群友以「遇到的事情+求誇」模式發布消息,獲得其他群友無償或有償的誇獎。

「被讚美,其實可以幫助人們化解壓力和負面情緒。」已經組建了三個「互幫互助誇誇群」的群主coco向大公報記者說,建立「誇誇群」的契機是一個閨密最近有點「喪」,正巧時下「誇誇群」大火,她就想建立這樣一個群給閨密點正能量。

於是,有自己公眾號的coco就發了一篇文章,組建起了第一個「誇誇群」。「文章發出去之後效果還不錯,加入的人很多,後來我又建了另外兩個群。」coco稱,僅兩天時間,她的三個「誇誇群」已經有256人,其中90後居多。

組建者:反映真實需求

在她看來,「誇誇群」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大火,是年輕人真實需求的反映。「學業不順、職場競爭、情感挫折……每個人每天都有來自生活的很多壓力。但在真實社交環境中,這種負面情緒很難找到紓解通道,有些話似乎難以啟齒。」coco說,「但在虛擬的網絡中就不一樣了,大家很容易放下『面具』,求誇與誇人都很容易說出口。」

記者在coco的「誇誇群」看到,群友們求被誇的原因五花八門,比如畢業論文沒寫完、加班做PPT、跟家裏熊孩子鬥智鬥勇、睡到日上三竿等等。

「誇獎別人自己也快樂」

在各個誇誇群都很活躍的「誇手」李攀告訴大公報記者,把生活中的瑣事或者小自豪、小挫折說出來與大家分享,然後獲得各種天馬行空的「彩虹屁」,這種互動會讓人感到開心,人都是喜歡被表揚的。被網友們戲稱為「嘴最甜的」他說,「誇誇群是我生活的快樂源泉。其實誇獎別人自己也能收穫滿足與快樂。」

對「誇誇群」成為流行趨勢,不少網友認為,這與去年興起的「懟懟群」一樣,都是人們情緒宣泄需求的產物。誇獎,無論真誠與否,都能讓人感覺到簡單直接的快樂,即使知道是「商業互吹」,也會因為網友們各種才華橫溢的「彩虹屁」會心一笑。不過,也有網友認為,這種基於情緒宣泄的產物或許可以暫時引爆互聯網,但很難形成持久黏性的互動,所以可能難以避免迅速沉寂的命運。

我們需要謙虛 也需要讚美

文/馬 琳

在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謙虛被認為是一種美德。我們小時候,幾乎都被父母教導過,謙虛使人進步,加之偏於內斂含蓄的社會文化,導致我們大大方方接受他人讚美的體驗和經驗都較為匱乏。

獵奇心理可能是「誇誇群」能在短時間迅速點燃大家熱情的一個原因。不少加入「誇誇群」的高校學生透露,自己從小被父母拿來與「別人家的孩子」作比較,很少獲得誇獎。如今在「誇誇群」裏,他們好好體會了一番被誇的樂趣。

除此之外,渴望被誇獎、被關注的情感需求可能是「誇誇群」成為現象級事件的更深層次原因。不可否認的是,不自滿,不誇大自己的能力或價值確實是一個好品質。但過度謙虛很容易讓人陷入長期的自我否定與懷疑中,尤其對正處於培養自信心階段的年輕人來說,這導致的後果不容小覷。

近年來,大學生因心理健康問題休學、退學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是現在的年輕人心理太脆弱了嗎?原因可能有很多。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中國家長們長久以來信奉的「挫折教育」可能已經不再適合當下。

一方面隨着社會競爭壓力日益加大,年輕人很容易產生不自信,甚至是自卑心理;另一方面,快節奏生活帶來的人情淡漠,使得他們紓解負面情緒的渠道有限。因此,對青少年的教育不僅需要挫折,更需要表揚與肯定。適度的表揚,其實不但不會讓人驕傲,反而會成為年輕人克服困難、加倍努力的動力之源。

責任編輯:glory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