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據新華社報道,全國90所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近日陸續公布招生簡章。與往年相比,各高校均按照教育部要求在校考中增設了體育科目測試,但記者調查發現,各校體育測試的內容大有不同,身高、體重、肺活量以及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等較輕鬆的項目頻頻入選,難度較大的800米/1000米跑則只有寥寥數所學校敢於問津。不僅如此,各校對體測結果的使用也不一,除清華大學、廈門大學採取給體測優秀者額外再降分的做法外,有部分高校明確表示對體測未達標的學生「一票否決」,但多數學校僅含糊表示將體測結果作為錄取參考。
高校自主招生加測體育,本是激勵學生積極進行體育鍛煉、促進學生體質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實踐中一些院校出於各種考慮,體育測試「避重就輕」,讓教育主管部門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
不少高校「避重就輕」 體育測試弱化為體檢
去年底,教育部印發《關於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首次明確要求各自主招生高校在校考中增設體育科目測試,測試項目由高校根據中學教學實際自主確定,測試結果作為錄取的重要參考。
從3月中旬開始,具有自主招生資格的各高校陸續公布招生簡章。新華社記者逐一查閱後發現,大多數高校是在身高體重指數、肺活量、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50米或100米跑、引體向上(男)、仰卧起坐(女)、800米(女)/1000米跑(男)中挑選一至三項進行測試,只有清華、北大、北師大等少數學校測試科目達到五項。
「幾乎沒有兩所高校(體測方案)完全一樣,可謂個性十足。」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介紹說,由於體育未被納入高考,也沒有考試大綱,大部分高校的體育測試內容、評分標準是參照最新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該標準針對高中生的體測指標共有8項,包括身高、體重、肺活量、50米跑、坐位體前屈、立定跳遠、引體向上/仰卧起坐、耐力跑(800米/1000米)。
據記者統計,在已公布自主招生簡章的80多所高校中,測試身高、體重、肺活量、立定跳遠、坐位體前屈其中一項或幾項的最多,測試項目包括50米或100米跑的只有約三分之一,測試引體向上、仰卧起坐的院校比例更低,測試耐力跑的最少,僅有武漢大學、山東大學等不到10所高校,絕大多數高校都放棄了這一公認最難的科目。
「莫把體育測試當體檢,」從事體育教學研究已近30年的王宗平表示,所謂體育科目測試,至少應當是指田徑運動的跑、跳、投等內容或者足籃排、乒乓球、羽毛球這樣的項目。身高體重指數、肺活量等測試更接近於體檢項目,嚴格講不能算體育測試。無怪乎有網友調侃道,有的高校自主招生體育測試「不費力、不出汗」,太輕鬆了。
記者還注意到,多數學校只說體測結果將作為自主招生資格認定的重要參考,可到底多重要並沒有具體說明。僅有不到1/4的高校明確表示,體育測試未達標者不能獲得校自主招生資格。此外,也有個別學校採取對體測優良者給予額外降分的獎勵政策。
高校「怕出事」暴露中學體育薄弱現實
在王宗平看來,眾多高校自主招生體育測試避開難的、挑輕鬆的考,主要原因是「怕出事」。
曾有媒體報道,2013年,作為江蘇省唯一一個在自主招生中測試體育的南京師範大學,首次要求考生參加握力、身高、體重、肺活量、立定跳遠測試,男女生還分別測試1000米和800米跑。結果,測試當天,長跑考生倒了一大片,有的中途退場,有的當場嘔吐,有的癱坐在地上。迫於各種壓力,南師大後來取消了自主招生體能測試。
作為國內首個在自主招生中增加體質測試的院校,清華大學的自主招生體測工作自2011年起已堅持了8年。清華大學體育部主任劉波教授介紹說,同樣是測試有氧耐力,清華一直採用的是台階運動試驗,而沒有選長跑,一是因為台階運動試驗是當時《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07年修訂)》的耐力測試選項之一,同時也是出於操作簡便和安全性的考慮。
「相比長跑,台階運動試驗運動負荷較小,安全性較高。」劉波介紹說,通過3分鐘的上下台階運動,測試運動後心率上升水平和恢復速度,可有效反映人的有氧耐力鍛煉水平。長期系統的體育鍛煉,尤其是跑步、球類、游泳等運動,均可以提高台階運動試驗的分數。
除了安全因素,劉波認為,測試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也是讓許多高校放棄測試長跑的一個原因。他說,自主招生面試一般只有半天或一天,有些高校運動場地較小,讓幾百名考生全都測一遍,難度較大。如果趕上惡劣天氣,室外長跑也無法進行。
儘管如此,王宗平認為,高校自主招生體育測試紛紛「避重就輕」,說明對考生體質心裏沒底,是對高中體育的不信任、不放心。
有業內人士指出,由於體育未被列入高考,使得高中階段尤其高三年級的體育課形同虛設,高考後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從過去8年清華自主招生體測情況來看,參加測試的考生體質狀況普遍不容樂觀。據劉波介紹,2011年,近700名參加清華自主招生體育測試的學生中,成績優秀(90分以上)的為零,不及格(60分以下)的考生佔到了63.5%。
劉波說,雖然近兩年體測結果顯示考生的身體素質有所提高,也有越來越多考生和家長意識到體育測試的重要性,但這並不代表高中生整體體質有明顯提升。
推進體質測試科學化 避免政策初衷落空
早在12年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就指出「青少年耐力、力量、速度等體能指標持續下降」的突出問題。但由於缺少「正向指揮棒」,學生體能素質弱這個「老大難」問題一直未得到很好解決。
王宗平表示,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高校測試體育,就是希望這些985、211高校發揮示範引領作用,讓廣大家長和考生意識到,體育鍛煉與文化課學習同等重要,從而引發中小學重視體育的正向連鎖反應。然而,無論是從測試科目還是測試結果的重要性來看,高校體測「動真格的少,走過場的多」,這無疑讓教育主管部門的良好初衷打了折扣。
王宗平認為,對於自主招生高校體育測試到底該測哪些項目、參照什麼標準、體測結果在招生評定中佔多少權重等,教育部門應當研究制定一個相對細化的科學指導意見,如此才能避免體育測試流於形式,執行起來差別過大,避免好政策淪為擺設。
「推進校考體育科學化,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劉波表示,今年是教育部要求自主招生高校加測體育的第一年,大部分高校沒有經驗,因此在選擇體育考試內容、標準、權重時十分慎重,這完全可以理解。畢竟《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2014年修訂)》是現成的標準化測試,有統一的評價指標和評定標準,操作簡便,易於組織,因而大多數高校都選擇了以此標準為參照進行體測。
劉波也贊同未來出台一個關於體育測試的指導性意見,但他強調,不能搞「一刀切」,要求所有學校體測都完全統一,因為既然是自主招生,就應當賦予各高校一定的自主權。
事實上,無論測試科目如何調整,體質測試的終極目的,在於引導更多學生投身體育運動中,養成終生鍛煉的習慣。王宗平和劉波均表示,扭轉學生體質下滑的趨勢,非一朝一夕之事,也非靠學校一家可以實現,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推動。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