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王尚勇 寧夏報道)70年,能做什麼?一個人也許庸碌地過完了一生,日前,在共和國70周年來臨之際,記者來到寧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潮湖村,探訪了民間藝人陶瑞珍及她手工烙制的葫蘆畫。形象逼真的陶淵明,婀娜多姿的侍女,活靈活現的八仙過海……當一個個栩栩如生畫面出現在葫蘆上時,顯得更加有趣。
今年56歲的陶瑞珍是我國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第十九代世孫,也是寧夏石嘴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畫的傳承人。陶瑞珍是個農民,但多才多藝。走進她家,琳琅滿目的剪紙、刺繡成了家中牆上的主要裝飾品。可最吸引人的還是堆放一桌的葫蘆,這些體型各異的葫蘆有個共同點,身上都被烙印了精美的圖畫。13歲時,她跟著爺爺奶奶學習剪紙、刺繡和繪畫,後來看到爺爺用香燙葫蘆作畫,產生了興趣。很快,她就愛上了的神奇。在掌握了葫蘆烙畫手藝後,她開始了自己的嘗試。
陶瑞珍對記者說,「學習之初,她都是使用子午香進行創作,最開始只能創作一些簡單的圖案。為了創作精品,陶瑞珍用燒紅後的細鐵絲作畫,由於鐵絲的溫度難以掌控,創作之路屢遇失敗。矢志不渝的「精品之心」沒有讓她放棄。偶然間接觸到了修電視用的電筆,讓她興奮不已,燙畫之路逢新春。越來越多的作品走向市場。偶然間,陶瑞珍從徒弟口中得知,網絡上已能買到可調節溫度的專業燙畫用筆。「專業」二字讓陶瑞珍動了心,果然,她創作起來得心應手,燙畫明暗相宜,更加精緻。「要烙精品,除了工具,還要有好葫蘆。」
陶瑞珍說,「成熟的葫蘆表皮質地硬,飽滿光滑,利於保存,給人以挺拔之感。」現在,陶瑞珍家的葫蘆種植園裡有16種葫蘆,經過培植,形態各異。有傳統文化的積澱,經過奇思妙想,陶瑞珍手上「怪異」的葫蘆在神奇的烙筆下,幻化出了一個個精美葫蘆工藝品。「要培養更多的學員,將葫蘆烙畫與時代、生活聯繫在一起,讓更多的人都瞭解並喜歡上這門手藝。目前,陶瑞珍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合作社,帶領周邊30多戶村民種植葫蘆,計劃把葫蘆烙畫做成一個幫助當地村民增收致富的文化產業。」
責任編輯: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