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一個女代表的易硯生意經

2019-05-28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淑芬,3月8日在北京作客大公報財經下午茶(記者顧大鵬攝)

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淑芬,3月8日在北京作客大公報財經下午茶(記者顧大鵬攝)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訊記者 顧大鵬)北漂8年後,張淑芬回到京西老家易縣,因為易硯生意,來往京城非常頻繁。當時,她自備嫁妝10000元(人民幣,下同),結婚花了6000元,還剩4000元,這是她闖入易硯生意的全部本錢。她帶著150塊硯台進京參展,展會還沒結束,就獲得了2000方硯台的訂單。全國人大代表、河北易硯有限公司創始人張淑芬,作客大公報財經下午茶,分享一個女代表的易硯生意經。

遊人參觀易水硯展廳(記者顧大鵬攝)

遊人參觀易水硯展廳(記者顧大鵬攝)

這次參展還有個意外收穫,她為易硯定制了錦盒和紅木套裝,有機會將九龍硯從街邊送進北京國賓館展台。1990年,三龍硯20元,五龍硯40元。一方九龍硯,過了她的手身價從2百、2千、2萬,攀到28萬元。

一時間,張淑芬的家門口變成了硯台交易市場,拎籃子、背筐子、趕毛驢的農民成了她的常客。縣客運站專門為台壇、尉都、孝村等10餘村開通了公交車,每天4班,吸引萬餘民工回鄉參與這一文化「富民工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高中畢業生,突然成為北京西部貧困帶上的扶貧帶頭大姐。

拉先生「下海」做「歸硯」

張淑芬的境界被時代推著升級,她註冊了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花5000元從倒閉的國營工藝品廠買下「易水」招牌,為2000年歷史的易硯代言。

張淑芬包銷了全縣80%以上的硯台,而且擁有市場定價權。她並未意識到江湖裡的霸氣,會傷及匠人們的尊嚴。直到有一天他發現,給她送貨的大爺、大媽和毛驢車越來越少,街頭突然冒出百餘家專賣店,才心生恐懼,拉先生鄒洪利「下海」助陣。

鄒洪利「下海」做的第一件事,請國營工藝品廠的4名工匠當老師,辦了一個硯台培訓班,依靠新生力量開了硯台雕刻廠。鄒洪利發現,有農民悄悄進車間偷藝,便順水推舟把培訓班辦到村裡。推動易硯從個體作坊向產業化發展,一個村硯台創收就接近1個億。

鄒洪利「下海」做的第二件事,是把小硯台做成巨硯。不過,第一方巨硯沒出村,巨龍就掉了尾巴。第二方巨硯,卸車時傷到了龍頭,連工帶本損失30餘萬元,一夜間,鄒洪利白髮增加了一大片。

轉機從1997年敬獻祖國的那方《歸硯》開始,現在置於人民大會堂南大廳的寶硯,讓鄒洪利分享到「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的榮耀。澳門回歸那年,夫婦二人組織「99巨龍下南洋」,4個集裝箱的硯台,沒到馬來西亞和泰國,在新加坡就被搶購一空。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鄒洪利設計的巨龍硯(記者顧大鵬攝)

河北易水硯有限公司董事長、國際民間工藝美術大師鄒洪利設計的巨龍硯(記者顧大鵬攝)

易硯盛夏入寒宮

《歸硯》有9條龍,後來龍越來越多,硯越作越大,最大的一方易硯,長16米寬4.4米高1.6米重110噸,這些作品或贈國外元首,或被國家博物館收藏,或置於華夏名勝。一方巨硯,在易水拿貨,不過四五十萬元,轉港日本和新加坡,價格增加10至50倍。

2014年,易硯從國禮登陸奢侈品名錄。起初,張淑芬以為是件好事,直到廉政官員進廠調查產品的去處,這時她才感受到,易硯從盛夏直接進入了寒冬。

易硯和易水一樣久遠,現在能看到的除了東漢時期的「石墨板」,還有戰國時期硯石古巷道。張淑芬說:「硯石也是一種玉,古人采玉相當節制,不像今人動用大型機械開膛破肚,一架礦山被挖得面目皆非」。

初涉易硯時,張淑芬一周有5天住在台壇村,她眼裡山上挖出的每塊石頭都是寶。但當地匠人只選取地層深處的紫翠玉作硯料,地表大塊的無名玉被棄置野外,小塊的運回村砌成豬舍和羊圈。

張淑芬與北京蟹島溫泉度假村吳老闆是多年好友,她們簽下3500萬噸的建材訂單,一噸有20元的利差。北京蟹島派來的工程師是東北人,生意場上不會拐彎,他見到村邊的棄石如獲珍寶,激動得語無倫次:「這個也要!那個也要!」。農民就地漲價,1噸50元漲到120元。這單生意,張淑芬白忙活了半天。

製作巨硯的紫翠石、玉黛石已經是稀有珍品(記者 顧大鵬攝)

製作巨硯的紫翠石、玉黛石已經是稀有珍品(記者 顧大鵬攝)

數龍鳳茶海定價

「北京人看不上的巨石,當板材不如大理石堅硬,當裝飾材料不如怪石有型」,張淑芬只是喜歡,「1噸50元揀了幾卡車,拉回公司大院」。鄒洪利發現,這是做茶海的好材料。

張淑芬帶著先生製作的樣品,找到北京馬連道茶城的老闆,雙方一拍即合:張淑芬代理馬連道的茶葉,馬連道代理張淑芬的茶海。

「易水茶海也仿著易硯的樣子,攀龍附鳳、花鳥魚蟲各投所好」。張淑芬說,「客人買茶海,不光看茶盤大小和色彩,還要數有幾盤龍,幾隻鳳,幾條蟲」。

易水湖畔午夜神仙會

「夫妻關係如雁行,我累了他帶頭,他累了我打頭陣」。張淑芬在北京作客大公報財經下午茶,分享她的事業與愛情。

張淑芬初為董事長,鄒洪利任總經理。去年職務調了個,先生主設計生產,夫人主公關營銷。這對神仙搭檔30年分多聚少,往往是一個飛西北,一個飛東南,這種狀況至今未明顯改觀。所不同的是,先生踏訪不再是端硯和歙硯匠人,而是台灣和江浙的文旅小鎮。夫人也不僅是為易硯找訂單,而是尋找戰略合作夥伴。

他們創業30多年,收購國營制硯廠、承包硯石礦山,產業規模擴大了好幾倍,效益並沒有實現幾何增長。

最近考察回來,他們把投資26億的「中華硯文化博覽城」,更名為「易硯文旅小鎮」。鄒洪利說:「易硯本屬朝廷貢品,雖然已走進尋常百姓書房和客廳,易硯文旅小鎮作為經營項目,怎樣才能離生活更近一些?」。午夜,夫婦倆為此經常展開神仙般的討論。「站在易水湖畔,該不該看到小鎮?」 「站在小鎮康養公寓,該不該望到易水?」一方剛打個盹兒,就被另一方叫醒。

責任編輯:林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