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李陽波 西安報道)「古公亶父,來朝走馬。率西水滸,至於岐下……」《詩經·大雅·綿》作為周王畿內樂調作品和周人的開國史詩,在中國文化史和三代思想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如果把這首詩以先秦大篆書寫成巨幅長卷,會有怎樣的震撼?7月13日,言恭達篆書作品《詩經·大雅·綿》捐贈儀式在陝西省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舉行。據悉,作為第五、六屆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教授言恭達精熟多種書體,工篆刻、善繪畫,此次捐贈的巨幅大篆作品《詩經·大雅·綿》,是目前言恭達先生大篆作品中字數最多、尺幅最大的一副,未來將永久珍藏於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言恭達現存尺寸最大作品
據了解,《詩經·大雅·綿》出自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共分九章,每章六句,被稱為周人開國史詩。全詩讚美了周人先祖古公亶父為避戎狄之亂,自豳遷岐、築城立室、艱苦創業的開拓精神,描繪了一幅3000年前廣袤肥沃周原大地上的生活畫卷。
多年來,寄予對周秦文明的敬畏和文化復興的擔當,國家一級美術師、當代著名書法家、文化學者言恭達先生以其深厚的學術涵養和高超的書法造詣,精心創作出巨幅大篆作品《詩經·大雅·綿》,並無償捐贈。此幅作品以大篆書體為之,高190cm、橫710cm,書寫主體內容為《詩經·大雅·綿》共224字,作品書藝高妙,發願弘遠,令人歎為觀止。
此次捐贈儀式由中共寶雞市委、寶雞市人民政府主辦,在隨後舉行的言恭達篆書《詩經·大雅·綿》篆書作品座談會上,著名文化學者肖雲儒,復旦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孟建,江蘇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黨組書記瞿超等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和書法家百餘人,圍繞言恭達教授《詩經·大雅·綿》篆書作品的藝術魅力進行了全方位領略,深入探討這幅作品內涵和價值。
中國書法重要的發源地之一
據悉,陝西省寶雞市是炎帝故里,周秦文明發祥地,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古以來就是耕耘桑田、啟迪文明的肇始之地,也是中國書法重要的發源地之一。發現於寶雞的西周甲骨文和金文,春秋鐘磬文和石鼓文,在中國的漢字發展史上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青銅銘文、石鼓文在記述歷史事件的同時,以古文字的結構造型、筆法特點等反映了中國書法的演變過程,是書法藝術發展的重要資源,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瑰寶。
寶雞市委常委、副市長曾德超在捐贈儀式上致辭時表示,此次言先生專門創作的巨幅作品《詩經·大雅·綿》,是詩歌藝術和書法藝術的完美結合,是承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言先生的慷慨捐贈,體現了對寶雞的支持與厚愛,必將對寶雞文化事業發展產生有力推動。也希望以此為契機,架起寶雞與各位藝術家之間相互溝通、合作發展的橋樑,共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在接過捐贈證書和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顧問聘書後,言恭達表示,寶雞是夢中的朝聖之地,它的魅力和厚重常常使自己魂牽夢繞。寶雞同時也是一方經典之地、神聖之地,這裡散發出的中華民族文化精神光芒,讓中國人自豪和奮發。此次能為寶雞捐贈作品,感到格外榮幸。
責任編輯: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