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周亞明 貴陽報道) 首批45名柬埔寨馬德旺省學生將於今年8月前來貴州留學。在此間正在進行的2019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期活動中,中國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指出,職業教育是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口紅利的關鍵一環,倡議與會各國積極打造中國-東盟職教共同體。
職教合作成「交流周」新亮點
這批即將前來的柬埔寨馬德旺省學生之所以引發關注,主因正是他們系職業教育層次留學生。他們將在中方學校度過3年,期間,將從漢語語言和中國文化學起,直到學完電氣專業預定全部課程,最後回到馬德旺,在柬方合作學校----馬德旺理工學院,用中方提供的實訓設備,完成以實際操作即實訓為主要內容的最後學業,最後走向社會,成為「訂單工廠」的產業工人、技師未來的或者高級技師。
這45名職業技術階段的來華留學生不是第一批,也不是最後一批。以貴州的統計,迄今共有近30所高職院校接受留學生,至去年底,共有來自東盟各國留學生4000餘名,其中,職業教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層次的,已超過1000人。這兩個數據,在國內各省區市接受東盟留學生中,均屬第一。換言之,貴州成了接受東盟留學生、尤其是職業教育層次留學生最多的省份。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此前已成功舉辦了11屆,今年算是第12屆。「交流周」主、承辦方之一貴州省教育廳廳長鄒聯克說,相較於前幾年雙邊或多邊互派留學生多位側重基礎研究的本科生層次,職教合作正在成為中國-東盟教育交流新亮點。
職教共同體倡議契合各方「痛點」
田學軍指出,中國和東盟分別是世界第一、第三大勞動力市場,發展職業教育既是東盟各國也是中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點,深化職業教育合作,符合雙方的共同利益。言下之意,中國和東盟,均面臨巨大的人口壓力,藉助職業教育,可以講這種共同的壓力變為紅利。
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所在地貴州為例,這個被稱為中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山區內陸省份,近年來一直堅持窮省辦大教育,提出「職教一人,脫貧一戶」,將職業教育作為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取得亮眼成績。據了解,貴州通過實施扶智計劃、自強行動、造血工程三大行動計劃,培養輸送技術技能型人才180萬人,開展培訓1000萬人次,累計幫助25萬戶家庭實現脫貧。
一定程度上,貴州的故事也是東盟國家的現實圖景。2019年東盟輪值主席國泰國駐昆明總領館總領事妮媞瓦娣•瑪尼緄女士說,貴州將大數據等先進技術廣泛應用於農業、物流、執法、職教、旅遊等多個領域,促進扶貧攻堅、改善民生。「這個例子是我們可以分享的,供其他國家和地區在發展過程中借鑒。」
輸出輸入詮釋共同體內涵
這批即將前來的柬埔寨留學生引發關注的背後,是接受他們的學校--貴州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有別於此前各處「孔子學院」以文化傳播為主,系貴州省首個「走出去」辦學的職業教育院校。如前所述,他們與柬埔寨馬德旺理工學院合作,利用柬方的學校場地,招收柬方的學生,同時接受了中國一家名為「亞龍」的公司捐贈的電氣教學實訓設備,採取「校-企-校」模式,為柬方培養訂單工廠所需產業工人等技能型人才。
如果中方「走出去」辦學可以稱為職業教育軟實力輸出的話,那麼,本屆「交流周」按「10+1+N」原則引入德國作為特邀夥伴國,則明顯側重於職教資源的輸入。據了解,在已有去年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瑞士及觀察員國烏茲別克斯坦基礎上,今年「交流周」的特邀夥伴國新增了德國、墨西哥和蒙古國。交流周組委會執行秘書長劉寶利指出,德國無論在高等教育還是職業技術教育,亦或科技和文化等領域都有自己特色和優勢。「我們希望通過交流周平台,為雙方未來在科教、文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疏通渠道,拓寬資源。」
話你知: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由中國外交部、教育部、貴州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2008年7月26日下午,首屆「交流周」在貴州開幕。之後一年一屆,至今已成功舉辦11屆,今年為第12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永久會址,2016年9月10日在貴州省貴安新區中國東盟國際會議中心落成,成為貴州省主動服務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和大國外交大局的標誌。
歷經11年發展,在中國外交部、中國教育部、貴州省及各方共同努力下,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已經成為中國與東盟及「一帶一路」建設沿線國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的高端平台,成為互學互鑒、合作共贏的特色品牌。
2019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以「深化務實合作共享發展成果」為主題,由開幕期活動和圍繞中國—東盟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合作、學期教育合作、高校創新創業合作、漢語國際教育等10個平行主題論壇,總共22個子項目活動組成。2400名來自中國和東盟以及特邀夥伴國的中外嘉賓、代表參加開幕式。開幕期活動將持續至26日。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