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工作人員輕聲喊了一句「賴老師」,隨後點點腕上的手錶,示意採訪已經超時。賴聲川笑瞇瞇地擺擺手「沒關係,不管她我們接著聊。」
這裏是上環文娛中心排練廳,編劇兼導演賴聲川與香港話劇團合作的新版《如夢之夢》排練現場。這部被譽為「廿一世紀華人劇場最受矚目的話劇之一」的作品將於7月28日至9月8日在西九文化區藝術公園自由空間大盒上演。
排練間歇,賴聲川就「《如夢之夢》的創作」、「當下日益火熱的話劇市場」等話題與記者侃侃而談。溫潤的語調裏,卻藏著一個創作者的堅持。
《如夢》必須這麼長
提起《如夢之夢》,大多數觀眾想到的是「票房神話」、「一票難求」。但最初這個「龐大的靈感」出現的時候,賴聲川的第一反應是「不知道怎麼辦才好」。一般情況下,一部舞台劇劇本的長度在60、70頁,而賴聲川說,《如夢之夢》只故事大綱就寫了29頁。最終排出的整台《如夢之夢》時長達8個小時,「一出8小時的戲,居然會有人要看?」賴聲川自己也很好奇。
「很多專業的人看後說好特別、有深度、8個小時一下就過了。」出乎賴聲川預料的是,自2000年在台北首演開始,觀眾就對《如夢之夢》的接受度就很高。事實上,過去的19年間,除香港外,《如夢之夢》在北京、上海、台北、新加坡等地演出多個版本,也都收效甚好。究其原因,賴聲川認為《如夢之夢》已經超越「看戲」本身,成為特殊的經驗。
《如夢之夢》的故事從主人公5號病人的生命末端講起,時間跨度長達80年,空間橫跨台北、巴黎、上海等多地,探討從生到死,從痛苦到解脫的可能性。「很多事情和人在某一剎那被抓到同一個空間里,構成了《如夢之夢》。」賴聲川說。
這也是賴聲川一直以來希望觀眾了解的部分:一個複雜的靈感來自長期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而創作就是讓它們組合起來「make sense」。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夢之夢》是他創作理念的寫照。在他看來,《如夢之夢》「必須這麼長」,所有看起來很Random的部分,其實都有它的道理,不可或缺。
因此,當有導演提出想要將《如夢之夢》搬上大熒幕,但條件是將時長壓縮到兩小時以內,賴聲川勸對方把概念放大,「拍一部8個小時的電影又怎麼樣?」
「導演不是我,《如夢》才會不一樣」
此前,由內地演員胡歌、許晴等主演的北京版《如夢之夢》已連續演出六年,是最為觀眾熟知的版本。今次與香港話劇團合作,邀請到前TVB演員蘇玉華、三屆香港舞台劇獎最佳男主角潘燦良和曾於ViuTV 電視劇《短暫的婚姻》擔任女主角的蔡思韵等人參演。
「蘇玉華和許晴是完全不同個性的演員,潘燦良和胡歌也很不一樣。」賴聲川承認不同演員的演繹會給同一個角色帶來不同的東西,但奇妙的是,和「話劇是演員的藝術」的認知相悖,《如夢之夢》似乎不會因為演員變化而變得很不一樣。
賴聲川笑稱,目前這個戲的所有版本都是「忠於原著」。那麼什麼會讓《如夢之夢》變得不太一樣呢?「如果有一天導演不是我,或許它會變成另外一個感覺。」賴聲川說。
形式創新應為內容服務
《如夢之夢》的環行舞台設計也是賴聲川的獨創。觀眾坐在四面台中間的「蓮花池」中,演員一邊演出一邊完成繞行,記住「此時應當繞到哪裏」成了《如夢之夢》演員的另一項功課。
繞行本身蘊含著意義。賴聲川希望通過這種時空嵌套式的舞台設計,讓觀眾能夠直接體會這是巧合,或是命運的安排。「我不用做別的事,這些問號就都出來了。」
綜觀賴聲川的所有戲劇作品,《暗戀桃花源》的雙線敘事模式、《如夢之夢》的時空嵌套結構⋯⋯賴聲川的每部戲都「長得不太像彼此。」賴聲川表示,這是源於自己每次面對新的題材,會用新的方式去想。「它(作品)慢慢會自然走到該走的位置。」
早前「浸入式戲劇」《不眠之夜》(Sleep No More
《中國演出市場年度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話劇演出場次達1.6萬場,全年約有470.6萬人觀看話劇演出,較2014年增長97%,話劇市場蓬勃發展。但在賴聲川看來,目前大部分演出是舊作翻排,原創性的東西仍然很少。「不是說這樣不好,但更重要還是發展自己的新創作。」
採訪結束後,賴聲川斜倚在米黃色的沙發里,聽從記者指揮擺出悠閒自得的姿勢拍照,仍舊是笑瞇瞇的樣子。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圖/文:楊楚依)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