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郭若溪)8月14日,全球變化科學實驗衞星系統(京師一號衞星,代號BNU-1)在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衞星有限公司打包裝箱,今日將運往發射場,計劃於下月在山西太原發射升空,用於觀測極地航道區域。京師一號衞星由北京師範大學全球變化與地球系統科學研究院提出,是「三極遙感星座觀測系統」建設的首顆試驗衞星,通過這顆試驗衞星進行開拓性探索和嘗試,解決自主極地觀測數據不足等。
「小衞星 大作為」 將成極地船隻 「燈塔」
14日,記者前往其研製地—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衞星有限公司,一睹京師一號的真容。據深圳航天東方紅海特衞星有限公司京師一號衞星項目經理兼項目技術經理李春研究員介紹,京師一號重約16公斤,配備寬幅相機、中低分辨率相機和AIS接收機,可以實現在739公里的軌道高度下,對極地航道重點區域觀測,分辨率較高。系統通過每天對極地區域的全覆蓋觀測,利用圖像識別分析算法,實現冰架崩塌等重點監測事件的24小時內自動發現和預警,建立全球變化熱點事件監測與相應能力。
京師一號衞星還可以在一天內對極地航道重點區域開展2-3次重複觀測,及時報告航道海冰變化,結合AIS接收機收到的船隻信息,自動為船隻規劃航行線路,做出航道風險評估,支撐國家北極航道開發。與此同時,利用全球變化科學實驗小衞星的高時空分辨率的特點開展霧霾監測研究,跟蹤霧霾的來源及發展,對霧霾進行預報,服務國家環境保障。
建設一個遙感衞星星座系統,為數據平台提供優質、穩定的內容。同時,通過衞星星座的建設需求反哺衞星研製,打造「批量化、短周期、低成本」的衞星研製能力,提升研製業務規模,形成遙感應用業務完整的產業鏈能力。
據介紹,京師一號衞星的研製過程中,沿用了高集成度,柔性化配置和平台的綜合高性價比設計思路。在星上產品配套方面,充分發揮了工業領域在計算機技術、能源和通信領域等產品技術優勢。「京師一號衞星發射後的運行高度在739公里,可對南北極進行遙感觀測。對於解決我國極地觀測長期依賴歐美的數據有重要意義。衞星從開始設計研究到出廠約用了17個月左右。」李春說。
該衞星是微景一號星座首發星,衞星的數據將為數據應用和服務帶來強有力的支持,為深圳市提供持續衞星圖像觀測,尤其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提供相應的服務,同時帶動更多的圖像數據後端應用和市場的拓展,為國家建設帶來更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據悉,8月15日,京師一號將從深圳出發,運往發射場,計劃於下月在山西太原發射升空。從深圳到太原的行程,貨車都要走上三天,一路上,司機要特別注意控制車速,途中每隔兩小時,車輛就要停下,工作人員會對箱體的壓力、溫度情況進行檢測。同時,還要當心收費站前的路面坑窪地段和減速帶,因為會給車體帶來明顯的振動。
責任編輯:Caro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