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盧瑞華:對港供水供的是粵港同胞共同發展的生命之源

2019-09-22
■1963年,香港大旱,只能每4天供水1次。圖為當年市民排隊取水。資料圖片

■1963年,香港大旱,只能每4天供水1次。圖為當年市民排隊取水。資料圖片

【文匯網訊】「水在這裡提升二十幾米之後,下一步就直接流向香港了。」黎太筍站在金湖泵站巨大的水泵腳下,比劃著向記者介紹,作為粵海水務塘廈供水管理部總經理,他已經為對港供水奉獻了約30年青春,做好香港原水供應保障,幾乎成了這位粵西人人生的大部分。

1962年,香港出現自1884年以來最嚴重乾旱,並持續至第二年,港英當局每4天供水1次、每次4小時,並向內地發出求援信號。1963年底,周恩來總理批示興建「東深供水工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要求不惜一切代價保證香港同胞渡過難關,並專門撥款3800萬元人民幣。這一年,內地正在經歷最艱難的三年困難時期。

1965年初工程完工,開始對港供水。此後20多年,港方多次求援增加淡水供給,供水工程先後投入巨資進行了多次擴建,滿足香港發展需要。1999年開始,廣東省再次投入47億元人民幣,對東深工程進行全面升級改造。

「一次直接投入近50個億,在當時是個天文數字,也是廣東省水利系統的頭號工程,」20年後,談起這個項目,廣東省老省長盧瑞華依然動情,「那時候粵東、粵西也同樣缺水嚴重,幾千萬人等著水利建設,但省裡一下子籌不出那麼多錢,決定先解決香港同胞的需要。」

「這一次改造不僅考慮水量的問題,更關注水質的問題。」盧瑞華回憶,考察了廣東省內水資源之後,選定了水質最好的東江河源水庫,「我找了當時河源市委書記,讓他把水庫附近的三個水泥廠拆了,放棄庫區公路,安排庫區移民,整個水源地嚴格保護起來,省財政每年拿幾千萬元來補貼。」多年呵護之下,河源水庫如今青山綠水,風光優美,成了河源生態名片「萬綠湖」,每到週末總有不少香港遊客慕名而來旅遊觀光,飲水思源。

「水流在進入珠三角人口密集區之後,從天然河道輸水改為封閉管道輸水,在當時這是全國罕見的。」盧瑞華解釋,不計成本建設幾十公里巨型專用管道,是為了讓香港同胞喝到原汁原味的東江水。2003年1月,東改工程提前啟動向港供水,時任省長的盧瑞華笑著對前來出席儀式的香港水務署官員說:「東江水好,希望香港同胞喝了東深水臉色更紅潤。」

在東深供水工程沿線,記者看到巨大的輸水管道穿山越嶺,橫跨東莞、深圳,由於沿途地勢南高北低,中間專門建設了四個泵站,分級提升水位數十米,金湖泵站是最後一個。

「必須確保萬無一失!」黎太筍說,金湖泵站安裝了8台水泵,常態之下6台運行,兩台備用,泵站的供電,採用雙電源雙回路不共塔形式,確保電源不斷。「為了做好沿線安防,深圳市公安局特地成立了東深分局。為保障水質,廣東省還專門出台了一系列規章,這在全國都是絕無僅有的。」

年過八旬的盧瑞華告訴記者,「現在東深供水工程,滿足了香港四分之三的原水和深圳一半的用水需求,可以說沒有這個水源保障,就不可能有香港、深圳幾十年來的快速發展,對港供水,供應的是粵港同胞共同發展的生命之源,廣東省一定會繼續用心做好這個生命工程!」

在金湖泵站之側的東深工程紀念廣場上,聳立著一個二十多米的雕塑——一位母親在為懷裡的嬰兒哺乳,基座上刻著盧瑞華題寫的四個大字「生命之源」。塑像前,時常有香港同胞專程過來合影留念。

來源:中新網

責任編輯:京辰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