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 記者張豪)央行兩天投放流動性資金1.7萬億(人幣,下同)令市場情緒修復中,A股三大股指周二全線走強,其中創業板指表現最強,收盤大漲4.84%。兩市成交量放大,漲停股超150隻,但個股仍跌多漲少。兩市合計成交超過9000億元,行業板塊漲跌互現,雲辦公、口罩、生物疫苗、在線教育等概念領漲;航運、在線旅遊、數字貨幣等領跌。截至收盤,滬指漲1.34%,報2783.29點;深成指漲3.17%,報10089.67點;創業板指漲4.84%,報1882.69點。北向資金當日淨流入79.87億元。其中,滬股通淨流入13.32億元,深股通淨流入66.56億元。
央行4日早間公告稱,為保障供應流動性,維護疫情防控特殊時期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合理充裕,2020年2月4日人民銀行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5000億元逆回購操作,包括3800億元7天期、1200億元14天期逆回購操作,操作利率分別為2.4%、2.55%,與前次相同。當日有1000億元逆回購到期,因此央行實現淨投放4000億元。短短兩天,央行通過公開市場逆回購操作投放的流動性即達到1.7萬億元,淨投放5500億元。
央行微信公眾號發文指出,在2月3日創記錄單日公開市場操作投放1.2萬億元之後,2月4日人民銀行繼續充足供應流動性,當日公開市場操作逆回購投放資金5000億元,央行兩日投放流動性累計達1.7萬億元,充分顯示央行穩定市場預期、提振市場信心的決心。超預期流動性投放推動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下行,並將進一步推動貸款市場利率下行,有利於降低資金成本,緩解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的財務壓力,擴大融資規模,支持實體經濟。
研究人士指出,這顯然是央行基於疫情特殊形勢的「特事特辦」,貨幣政策短期開啟「應急模式」,通過釋放超預期的友好政策,穩定預期、穩定金融,進而穩定經濟。
2月4日,風險資產集體反攻,避險資產開始回調,市場情緒有回暖跡象,多部門一系列超常規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股市翻紅,創業板指更是大漲近5%,引領風險資產反彈,可轉債隨之大面積翻紅。截至收盤,兩市225隻正常交易的可轉債中有211隻上漲,翻紅轉債佔比超9成,有10隻轉債漲幅超10%。更有新上市個券(113562 N璞泰轉)大漲30%,觸發「臨停」,報漲35.04%。中證轉債指數漲超1%。
綜合機構觀點來看,疫情引發對經濟增長的擔憂,春節期間外盤多數下跌,A股壓力在3日集中釋放,跌幅較深,基本符合或超出市場預期。
不過,從中長期來看,大家普遍認為,疫情並不是市場的決定性因素,A股整體估值目前正處在曆史較低位置,與國際主要指數的估值相比也處在相對合理的水平,國際環境持續向好,並不存在太大的下行風險,中長期仍具備投資價值。市場短期沖擊帶來的波動,創造了「黃金坑」,將為優質個股提供較好的買入機會。
「疫情會影響市場短期的風險偏好,短期市場面臨回調壓力。但從中長期看,影響市場的變量還是經濟狀況和政策變化。考慮到疫情對資本市場本就是『黑天鵝式』的沖擊,短期回調反而為投資者提供較好的中長線布局機會。」廣發基金國際業務部負責人、廣發科技動力基金經理李耀柱表示,面對市場的短期波動,我們需要用中期與長期的核心邏輯進行思考,這也是未來更多超額收益的來源。
胡宇認為,本次疫情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大於對虛擬經濟的影響;對第三產業的影響大於對第一、第二產業的影響;對中小企業的沖擊要大於對大型企業的影響;對短期市場的沖擊要大於中長期的影響。尤其是虛擬經濟的影響和正面促進可能會更大。華林證券首席投資顧問胡宇也持同樣看法。
李耀柱則稱,互聯網行業基本面受疫情沖擊有限,部分持倉個股受到疫情影響正面。在疫情的特殊時期,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模式、新渠道玩家能夠更快地觸達用戶,從而在和傳統商業模式的競爭中能夠更快地搶占市場份額。例如疫情隔離下,企業遠程辦公需求快速興起,為雲主機、視頻會議、協同辦公等商業模式提供了發展機遇,而互聯網醫療、在線教育等細分板塊同樣有望迎來增長的較好窗口期。消費電子、半導體、新能源汽車行業所受的影響有限。長期看,科技行業長牛格局不變。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張憶仍維持「2020年先抑後揚、全年看多」的判斷,出現極端情況的概率較低、後續下行空間並不太大。他強調,1月份後期出現的疫情風險只是使原本預測的「倒春寒」行情調整提前,並不改變中期行情判斷——全年先抑後揚,上半年「螺螄殼裏做道場」。展望後市,A股和港股市場短期或受困於「疫情擔憂」,但出現極端情況的概率低、下行空間並不太大,基於基本面和風險偏好,2020年疫情導致的行情波折都不應該比2019年中期的調整更深。
他指出,疾風知勁草,先進製造業最有希望成為「價值投資的勝負手」,元旦至今特別是疫情階段A股和港股行業表現,驗證了對先進製造業核心資產的優先推薦。
責任編輯:曹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