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的抗衰老靶標基因

2020-02-27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蔡時青研究員(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蔡時青研究員(受訪者供圖)

【文匯網訊】(香港文匯網記者 劉凝哲 北京報道)對於人體衰老的研究,是國際科學界近期熱點。中國科學家團隊公布的最新研究,發現一系列潛在調控行為退化的基因,並鑒定出兩個表觀遺傳調控因子BAZ-2/BAZ2B和SET-6/EHMT1妨礙健康衰老,降低這兩個基因的功能可以提高線粒體功能進而改善認知衰老。2月27日凌晨,上述研究以《兩個保守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妨礙健康衰老》為題在線發表在《自然》期刊上,獲得國際廣泛關注。

該研究由中國科學院腦科學與智能技術卓越創新中心、上海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神經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蔡時青研究組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江陸斌研究組歷時多年合作完成。科研團隊結合秀麗隱桿線蟲、小鼠兩種模式動物和人類大腦基因表達數據庫尋找抗衰老靶標基因,解析衰老的調控機制。

蔡時青介紹說,通過幾輪重複實驗確認篩選結果,團隊最後找到59個候選基因,最終發現有兩個基因baz-2和set-6位於網絡中的關鍵節點,且主要表達在神經系統中。研究人員檢測線蟲行為發現缺失baz-2和set-6的突變線蟲進食能力等各項行為能力隨衰老退化的速度相比野生型線蟲要慢得多,同時它們還延長了壽命。在BAZ-2的人類同源蛋白BAZ2B研究方面,Baz2b敲除的小鼠在衰老過程中能保持更「苗條」的身材,而野生小鼠則有「中年發福」現象。同時,年老的Baz2b敲除小鼠比野生小鼠保持了更好的認知能力,說明Baz2b在哺乳動物中也同樣調控衰老進程,是新的抗衰老的靶標基因。

蔡時青表示,這一研究結果是首次全面篩選出可能調節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基因,這些基因的發現為進一步全面研究衰老過程中行為退化機制奠定基礎。研究團隊也坦言,由於研究所有行為檢測和機制研究都只是在線蟲和小鼠中完成,並沒有在人體上驗證,所以能夠應用於人體尚存很大不確定。

篩選到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的表達水平與阿爾茲海默病進程成正相關,讓科研人員看到未來的曙光。下一步,蔡時青團隊將在阿爾茲海默病模型小鼠中研究發現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是否能夠影響疾病中的智力衰退行為,並探尋其機制。同時也嘗試以發現的表觀遺傳調控因子為靶點去篩選能夠調節衰老或者疾病過程中行為退化的小分子藥物。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