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住房普遍逼仄,輕症病人居家隔離不可行,建立方艙醫院那樣的隔離病房已是刻不容緩。大公報3月31日發表社評《建立方艙醫院已刻不容緩》指出,抗疫的不二法門,就是作最壞打算,做最好準備。就香港而言,將灣仔及東涌兩個展覽館改為方艙醫院是可行之道。展覽館現時沒有展覽活動,與其空置養蚊,不如物盡其用。
以下為全文:
一位病人確診兩日後才被送院治療,凸顯醫院床位緊缺已迫近臨界點。更可怕的是,有關病人住劏房,更有多戶鄰居,其家人及鄰居都存在被傳染的風險。香港住房普遍逼仄,輕症病人居家隔離不可行,建立方艙醫院那樣的隔離病房已是刻不容緩。
大量海外港人回流,造成疫情惡化,短短十日內確診個案較之前的兩個多月激增兩倍,十分嚇人。昨日新增逾四十例,整體確診個案達六百八十多宗,破千宗指日可待,若是如專家預測的那樣最終有兩千人感染,本港醫療體系必有爆煲危機。
鑒於全球疫症仍在上升期,伊於胡底無人能知,特區政府必須有打持久戰的物資及心理準備。目前負壓病房床位使用率已達七成,隨着病例增加,重症床位、輕症床位、醫療物資、醫護人士都會捉襟見肘。有醫療專家指出,如果有無限資源,最理想是「困住所有病人」,但資源不足就要用其他方法,對輕症患者實施居家隔離是其中一個選擇。
然而,安排輕症者居家隔離的建議予人「堅離地」之感。現時有二十多萬人居於劏房,獨居者無人照顧,若與家人住在一起「更大鑊」,在轉身都困難的環境中,不傳染才怪。更何況,劏房基本上是一伙隔成數間,甚至共用廚廁,隨時「一人出事,全伙遭殃」,與其說是居家隔離,不如說是「集體感染」。
莫說劏房不適合居家隔離,公屋或私人樓一樣不合適。近日一名從英國回流的少年確診,連帶其父母被感染,而他們是住於中區的中產家庭。老實講,香港除了極少數住大屋的富豪,絕大部分家庭的居住面積不超過一千呎,居家隔離等於「焗住」傳染,而本港現有的不少確診個案都是家人之間感染,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在醫院病床不足而家居隔離又不可行的情況下,必須另謀出路。事實上,武漢開始爆發疫症時,大批輕症患者居家隔離,造成家庭傳播,有些更是全家無一幸免,其後政府吸取教訓,迅速在體育場館建立起方艙醫院,用以治療輕症者,取得良好效果。這個方法被其他國家採用,在新西蘭,方艙醫院是一架架可以移動的汽車;在美國,啟用了大型軍艦。
就香港而言,將灣仔及東涌兩個展覽館改為方艙醫院是可行之道。展覽館現時沒有展覽活動,與其空置養蚊,不如物盡其用。
抗疫的不二法門,就是作最壞打算,做最好準備。早前內地創建火神山、雷神山醫院時,專家及傳媒已呼籲特區政府效法;後來內地建方艙醫院,輿論亦促請特區政府考慮。可惜由於種種原因,這些呼籲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除了中資企業在鯉魚門建立的香港版「火神山醫院」、提供三百多個隔離單位外,並無其他建樹,造成今日病床難求的局面。
往者不諫,來者可追。香港必須吸取教訓,僥幸之心不可再有,建立臨時病床不能再拖下去了。
責任編輯:林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