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來論|香港要做好經濟大蕭條到來的準備

2020-04-01

文/周春玲

2020開年僅3個月,先後經受內地和外國的兩波疫情衝擊,生意如雪崩般下瀉。據政府昨公佈2月零售數字,銷售額急挫44%,是史上最大跌幅,令人心驚。從資料上看,除了這些零售業外,其他多個行業同樣舉步維艱。更令人憂慮的是,歐美紛紛「封城」,經濟停擺,經營商貿與製造業的企業面臨斷單困境,不少商鋪已關門倒閉。國外企業面臨的危機,將直接影響香港經濟的根基。正如筆者之前在專欄曾提出,香港的經濟受國際市場影響,內地抗疫初見成效,但更要防國外疫情蔓延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劇痛起碼是半年甚至會是一年,但要恢復香港元氣,將是相當長的時間,更是不幸被言中。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本周行會召開會議前見記者,指2月份零售銷售數據創有紀錄以來最大跌幅,並表示完全明白飲食業和零售業的困難,會盡快作出回應,使業界安心,員工也不需被裁。市場在傳,政府將推出抗疫2.0措施。第一輪措施主要是派錢予中小企,以保住就業,這是穩經濟的必須一步。那麼第二輪應該做什麼?

筆者長期從事實體經濟工作,認為資金是企業渡過難關的最大保障,這是淺顯而實際的問題。下一輪,政府應該從緩交稅務和放寬貸款方面加大力度,讓中小企業有喘息和生存下去的時間和空間。如果企業資金鏈斷裂,他們支撐不住了,引起的連鎖反應,將如海嘯般,不但沖垮其他相關行業,如物流等,最後也將衝擊銀行金融業,而受影響的時間可能比疫情更長。事實上,國外特別是歐美的危機還遠未到頂,即使疫情受控,經濟活動停擺所造成的蕭條,勢將持續半年以上,香港企業如得不到支援,恐怕無力捱過難關。因此,特區政府的當務之急,是讓中小企業生存下去,把香港的市場維持住,這樣才能把就業穩住。做到這一點,必須要在財稅金融方面有政策性支持,甚至要敢於打破過去認為不可為的舊思維,大膽改革財經政策。比如容許企業在未來6個月只還息毋須還本,以及不收取逾期還款罰款,增加企業的抗風險能力,讓他們起碼是活下去,才能發展起來。

除了讓現有企業活下去,特區政府還要開拓視野,吸取別家之長來補自家之短。長期以來,香港的經濟主要靠地產經濟來支撐金融、服務業,但疫情發生後,香港的短板就暴露出來了。互聯網、智能經濟講了多年,但是在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衝擊中,暴露了香港在新經濟方面遠遠落後於內地。我們不妨看看浙江省,該省疫情病症遠多於香港,個別地區也實行了嚴格的「封城」政策。但該省頭兩個月份公共財政收入僅為負1.28%,遠低於全國普遍降幅在20%以下。原因是浙江省在疫情這兩個月,來自資訊傳輸軟件和資訊技術服務業兩大類,增收311.3%,也就是說,浙江省靠數字經濟實現了逆勢增長。

香港早在20年前,董建華任特首時就在推動發展新經濟,先後搞了數碼港、科學園,但在這場疫情較量中,可以看到香港與內地在新經濟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筆者認為,在新一輪的抗疫措施中,除了要保企業外,更要開拓思路,集中一些資源,真正用於適合香港新經濟、新基建的發展上。由講得多變為幹實效,這樣香港未來才有希望。

(大公文匯全媒體新聞中心供稿 作者是全國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喬一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