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為什麼「新冠病毒人造論」站不住腳?

2020-04-23

【文匯網訊】近期,媒體和社交平台上又流傳着有關新冠病毒起源的一些猜測,諸如「新冠病毒人造論」「新冠病毒起源於實驗室」等。

然而,國際權威機構及多數病毒學、免疫學領域學者均表示,這些猜測缺乏科學支持,迄今為止所有證據都表明新冠病毒並非人為製造。

首先,現有科學證據已表明新冠病毒的特徵是人為操作不可能達到的,只能是自然進化的產物。美國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等機構參與的國際團隊3月17日在英國《自然·醫學》雜誌上報告說,他們分析比對包括新冠病毒在內的多種冠狀病毒基因組數據認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與人體細胞的「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受體結合效率之高,是人類基因工程所無法達到的。此外,新冠病毒獨有的分子架構也排除了它是實驗室合成的可能,因為人們找不到一個類似的已知病毒分子架構來構建這種新病毒。

「通過將(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數據與(其他)已知的冠狀病毒毒株相比較,我們可以確定新冠病毒起源於自然過程。」領銜研究的斯克里普斯研究所副教授克里斯蒂安·安德森在一份公報中說。

其次,新冠病毒某些進化特徵並非獨有,科研人員在自然界可以找到相似進化事件,也進一步支持了它起源於自然的結論。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等機構研究人員3月發佈的一篇預印本論文說,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兩個蛋白質亞基S1和S2之間的裂解位點有多個氨基酸插入,他們從雲南蝙蝠體內所獲冠狀病毒毒株的S1和S2亞基之間也存在類似插入,這表明自然界完全可能出現此類插入。

第三,科學家已在野生動物體內找到了與新冠病毒十分接近的冠狀病毒毒株,表明這類病毒存在自然界宿主。迄今已知的與新冠病毒親緣關係最近的冠狀病毒是從雲南蝙蝠體內分離的RaTG13毒株,與新冠病毒基因組序列一致性達96%;此外有研究顯示,穿山甲攜帶的冠狀病毒與新冠病毒親緣關係也比較相近,尤其是在幫助病毒入侵細胞的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上與新冠病毒相似度高達97.4%,表明穿山甲可能參與了新冠病毒的進化與傳播。

參與前述國際研究團隊的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病毒學研究人員愛德華·霍姆斯日前發表聲明說,冠狀病毒通常存在於野生動物中,並經常「躍遷」到新的宿主身上,這是對新冠病毒起源最可能的解釋。他說,野生動物中冠狀病毒的數量、多樣性和進化情況均支持新冠病毒是自然進化產物的觀點,確定新冠病毒的確切來源需要對自然界中的動物進行大規模採樣檢測。

此外,認為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的理由也很牽強。法國發展研究所熱帶病毒學專家埃里克·勒魯瓦說,法國病毒學家、諾貝爾獎得主呂克·蒙塔尼耶等人認為新冠病毒源於實驗室的理由是,新冠病毒基因組的某些片段與艾滋病病毒基因組的片段一樣,但實際上某種病毒與其他病毒攜有同樣的微小基因片段很常見,因為基因組非常龐大。勒魯瓦介紹,他們通過特定算法對比新冠病毒與其他病毒的基因組後發現,如果所關注的基因片段越微小,就越會發現新冠病毒與關係很遠的病毒攜有相似的片段。

世界衞生組織發言人法德拉·沙伊卜21日說,世衞組織目前正與兩種「大流行」鬥爭,分別是新冠疫情大流行和「虛假信息大流行」。

多名專家也強調,要警惕「新冠病毒人造論」「新冠病毒起源於實驗室」等謬論背後的政治目的。

法國免疫學家、新冠疫情科學委員會負責人讓-弗朗索瓦·德爾弗雷西表示,新冠病毒源自實驗室的假設是「一種不屬於真正科學範疇的陰謀論觀點」。

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流行病學副教授哈桑·瓦利指出,有些人出於政治目的利用有關謠言,「我們必須小心,不要給謠言生存空間」。

俄羅斯聯邦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公益監督局下屬「帕斯捷爾」流行病與微生物學科研所副所長亞歷山大·謝苗諾夫認為,有些人聲稱新冠病毒源自人工製造「是為了掩蓋其衞生系統的無能或抵禦疫情方面的過錯」,這類說法實際上欲蓋彌彰。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