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人工智能「搶飯碗」?全國人大代表談「雙刃劍」效應

2020-05-15

【文匯網訊】全國兩會召開在即,中央首提「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保就業擺在突出位置。當下,人工智能與疫情影響雙期疊加下的「飯碗」問題,成為兩會代表的關注點。

全國人大代表戴元湖(資料圖)

全國人大代表戴元湖(資料圖)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我這次比較關注的還是就業領域。中央從『六穩到六保』,就業都是作為第1條提出來的。」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戴元湖稱,江蘇相關部門在疫情之前就已高度關注人工智能的發展對就業帶來的影響。

在戴元湖看來,人工智能廣泛應用以後,對就業結構、就業質量等都提出全新要求。談保就業,首先得正視人工智能時代。

不逃避、不排斥、不依賴,反而是作為先手、快手提前應對,成為就業大省、也是製造大省江蘇的選擇。

「我認為,疫情發展勢必加速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首先在於很多最新前沿理念得到了廣泛運用。就業結構其實是服從於產業結構的調整,那麼,產業結構的變化必然帶來就業的變化。」戴元湖認為。

在人工智能對於就業的影響方面,江蘇做了一些調研。

據戴元湖介紹,通過對1000多戶企業以及68萬職工的問卷調查,初步得出一些結論:首先,人工智能創造了大量崗位。在1000多戶企業中,25%以上的新崗位產生於人工智能的發展。調研預計,未來3年時間,34.46%的技能技術崗位和36.37%的工程師或技術研發崗位呈增加趨勢。

同時,問題隨之而來。人工智能對於傳統重複性強的操作崗位具有非常大的替代性。對於低文憑的簡單功能性崗位,影響幅度可達50%。

總的來看,人工智能好似一把架在就業上的「雙刃劍」:在未來,這將帶來海量的新興崗位;但在當下,人工智能對傳統人工的「搶飯碗」現狀亟待重視。

戴元湖認為,除去對就業率的影響,人工智能對傳統的薪資支付和社會保障體系也帶來不容小覷的挑戰。

「由於人工智能相關崗位的跨界性比較大、靈活度比較高,長期以來的工資支付體系、勞動保障體系,特別是勞動關係方面的一些政策措施,還值得進一步的研究。」戴元湖認為,以人工智能創造的部分新崗位為例,這些並不在傳統的社保目錄里。那麼如何「填白」,需要做出一些設想和規劃。

不過,挑戰與機遇並存的人工智能時代也為就業帶來積極的一面。

戴元湖以此次疫情期間為例,「疫情當下的今年一季度,江蘇的新增就業崗位有所增長,從全國情況看也屬於前列。這說明作為製造業大省,江蘇經濟的彈性比較大,科技發展帶來更多就業機會。特別是在突發情況下,智能製造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

「說到人工智能對就業的影響,我還是抱審慎積極態度。」戴元湖說,比如4月以來,無論城鎮新增就業量、登記失業率都在向好的方向發展,這其中,人工智能的作用不可忽視。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