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委員張興贏吁科學制定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量化指標

2020-05-26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所所長張興贏呼籲科學制定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量化指標,促生態文明建設(受訪者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所所長張興贏呼籲科學制定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量化指標,促生態文明建設(受訪者供圖)

【文匯網訊】(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張寶峰 北京報道)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提高生態環境治理成效。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隨着中國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深入推進,「生態安全」也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衞星氣象中心衞星氣象研究所所長張興贏在接受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專訪時表示,新時期應該為生態環境保護算一筆「科學總賬」,特別是因地制宜地劃定我國的「生態保護紅線」。

因地制宜動態平衡 倡為生態算「科學總賬」

張興贏長期關注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今次兩會帶來的提案也都與「生態安全」密切相關。「當前中國經濟面臨下行壓力,尤其是今年的穩增長、穩就業等發展要求,如何保持定力,守住底線,如何在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中科學發展使得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這是當下十分緊迫需要開展研究的命題。」

張興贏認為,當前國家劃定的「生態紅線」主要是保護的區域範圍,對不同生態因子定量的保護指標還沒有細化的科學界定。為此,他建議:因地制宜,科學開展生態環境恢復和治理的量化指標的制定,並且因時因地根據自然因素的變化做出實時動態的調整,確保指標科學,目標可實現。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對此,張興贏深以為然,「當前我國的生態環境的保護和治理處在爬坡過坎的攻堅期,建議新時期生態環境保護要科學算總賬,理清自然地理氣候影響和人為影響,因地制宜,整體系統通盤考慮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平衡互動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所所長張興贏認為,疫情給全人類敲響警鐘,全球協作抗災系唯一出路(受訪者供圖)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衛星氣象所所長張興贏認為,疫情給全人類敲響警鐘,全球協作抗災系唯一出路(受訪者供圖)

共護地球家園 倡建精密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網

生態安全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談及新冠疫情後對「生態環境安全」有哪些新思考,張興贏對香港大公文匯全媒體說,新冠疫情下,由於人類減少了工業活動,從我們衞星的視野下可以看到世界各地的生態環境都在短時間內出現了向好的趨勢。生態環境是人類和地球家園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生存保障,此次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給人類敲響了警鐘,人類要切實樹立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攜手保護共同的地球家園,團結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這才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唯一出路。

張興贏特別提到,當前的生態環境的監測系統還缺乏科學系統的規劃和部署,監測還不夠精密。建議充分利用各部門現有資源和監測站點,統籌衞星、地面觀測,構建環境在線、重點污染源在線實景監控系統和數字化管理系統,統一氣象、水文、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深化部門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形成防治合力,推進建立精密的生態環境綜合觀測網絡。

責任編輯:Caroline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