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黃河,從世界屋脊出發,九曲蜿蜒,奔流入海,不舍晝夜。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黃河養育了無數炎黃子孫,也哺育了中華民族燦爛的文明。
萬里黃河自中衞市南長灘入寧夏境,過青銅峽,到石嘴山市麻黃溝出境,全長397公里。8日下午,在寧夏考察調研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黃河吳忠市城區段,了解當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情況。
天下黃河富寧夏
黃河在寧夏境內雖然不到其總長的十四分之一,但歷史上早有「天下黃河富寧夏」之說。
「寧夏川,兩頭子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金川銀川米糧川。」千百年來,寧夏因黃河而生、因黃河而興。歷代開鑿的引黃古渠千秋流潤、惠澤至今,造就了寧夏平原豐富而獨特的農田生態系統,也成就了「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稱號。
2017年10月,寧夏引黃古灌區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這也是黃河幹流上的首個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國際灌排委員會稱讚它為世界灌排工程的典範,代表着中國古代水利工程技術的卓越成就。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在寧夏中衞,浩瀚無垠的騰格里大沙漠與一瀉千里的黃河相會,成就了王維的千古名句。中華黃河壇、中寧枸杞博物館、靈武黃河書院、青銅峽黃河樓、銀川黃河小鎮,一批標誌性建築先後開工建設,為古老的黃河增添了新的風景。
黃河造就了寧夏平原,至今仍然以充沛的水源、肥沃的泥沙、豐盈的文化哺育着這塊土地。
保護黃河造福百姓
治理黃河一直是歷代安民興邦的大事。從大禹治水到潘季馴「束水攻沙」,從漢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務、漕運」刻在宮廷的柱子上,中華民族始終在同黃河水旱災害作鬥爭。
「黃河寧,天下平。」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保護,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縈繞於心、謀劃於胸。
2019年8月,習近平來到甘肅省蘭州市黃河治理蘭鐵泵站項目點視察,他語重心長地說:「我曾經講過,『長江病了』,而且病得還不輕。今天我要說,黃河一直以來也是體弱多病,水患頻繁。」對於「生病」的母親河,習近平一直念茲在茲。
「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對於黃河流域的保護和治理,習近平總書記在沿黃省區考察調研時尤為關注。黨的十八大以來,他滿懷對母親河的赤子之情,多次深入黃河沿線視察調研,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為黃河治理和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掌舵領航。
「禹之決瀆也,因水以為師。」從征服水、征服自然的本能衝動,到尊重規律、保護自然的發展理念,黃河治理的實踐背後,體現出的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對自然的認識之變。
「70年來,黨領導人民開創了治黃事業新篇章,創造了黃河歲歲安瀾的歷史奇蹟。」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黃河國家地質公園,眺望黃河鄭州段。他深刻指出:「實踐證明,只有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歷史性轉變,從根本上改變黃河三年兩決口的慘痛狀況。」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
作為世界上唯一延綿至今的古老文明,中華文明就像滾滾東流的黃河一樣,奔騰不息。
早在上古時期,炎黃二帝的傳說就產生於此。從傳說中的河圖、洛書,到《易經》《道德經》,到四書五經,這些中華文化元典大都產生於黃河流域。在中國5000多年文明史上,黃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華夏兒女的血管里,都奔流着一條黃河。
從二七大罷工到西路軍西渡黃河,從大別山到桐柏山,從轉戰陝北到淮海戰役,從焦裕祿的蘭考到紅旗渠的林州……中華兒女在拼搏奮鬥中,為黃河精神注入新的內涵。
正如習近平所說,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
長城、長江、黃河等都是中華民族的重要象徵,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標誌。我們一定要重視歷史文化保護傳承,保護好中華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脈。
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跟着總書記一起回望母親河,從「三年兩決口」到70年歲歲安瀾,從人水相爭走向人水和諧,從拼搏奮鬥中堅定文化自信,黃河,必將成為一條永遠造福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幸福河!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