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獲得香港市民熱烈歡迎。不少長期生活在香港的外籍人士也是如此,他們熱切期盼這部法律能幫助香港重獲安定繁榮,讓他們恢復正常、自由的生活。
「讓市民重獲正常生活的自由」
凌晨5時不到,天還沒亮,以色列人伊蘭已經從位於九龍的家出發駕車趕到港島西區,與幾名同伴開始清潔一座天橋上煽動暴力、鼓吹「港獨」的海報和塗鴉。
這天是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23周年紀念日,在香港是公眾假日。
去年11月以來,伊蘭已多次像這樣在周末或公眾假日早起,到香港各處參與義務清理塗鴉和路障的活動。
伊蘭加入這個「清潔小隊」,是因為對「黑暴」忍無可忍。他曾在開車接送孩子時遇上黑衣暴徒堵截,車子險些被他們投擲的雜物砸中,也曾在坐巴士時碰上堵路,只能下車步行。
去年生日那天,他再次因暴徒前一晚的大肆破壞而無法上班。街道滿目瘡痍,磚塊遍地、窨井蓋被掀走、店舖留下被打砸縱火的痕跡……看到這些,他當即報名參加義務清理活動,以另一種方式反抗「黑暴」。
「他們聲稱在爭取『自由』,但我感覺他們剝奪了我在這座城市裏安全走動的自由。」伊蘭說。
最讓伊蘭不能忍受的是,無處不在的「黑暴」讓他為兩個孩子的健康成長憂心。學校因暴徒堵路破壞而停課;他的孩子在學校附近看到「黑衣人」組「人鏈」,一度表示「害怕上學」。
「每個人都有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但必須以文明正當的方式表達,而不是強塞給別人。」伊蘭說,他時常帶着一小罐灰色噴漆,把孩子上學路上非法張貼、塗鴉的煽暴標語遮蓋掉,因為「不想讓下一代暴露在這些散播偏見和仇恨的字句前」。
來港18年,伊蘭在這裏娶妻生子,早已把這裏當作自己的家。看到這個家持續遭「黑暴」肆虐,他期盼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後,香港能夠恢復安定,市民可以重獲正常工作、生活的自由。
在他看來,維護國家安全是每個國家都會做的事,反對派和某些外國政客所謂「香港國安法損害市民權利和自由」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
「如果你只是在這裏正常工作、生活,有什麼好擔心的?」他說,那些涉及危害國家安全罪行的人,才真正有理由擔心。
「為香港更好未來打下基礎」
伊蘭加入這個「清潔小隊」,是受朋友丹的邀請。
來自澳大利亞的丹在香港工作、生活了22年,見證了香港回歸以來的發展變化,更對過去一年的亂局深感痛心。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不安定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他說,持續暴亂嚴重傷害香港的經濟和人們對香港的印象,讓不少市民因恐懼而沉默,抹殺了這座城市的多元化。
丹認為,香港國安法對香港的影響無疑是正面的,不僅體現在止暴制亂,更為香港探尋更多發展機遇、開拓更好未來打下基礎。
從事咨詢業的丹說,香港本是適合做生意的地方。隨着香港國安法頒布實施,這裏的營商環境將進一步改善。
「我們需要穩定安寧的環境,才能在香港長期生活發展。」
對於有外國政客批評香港國安法並以此為借口威脅制裁,丹斥之為「雙重標準和偽善」。他說,各國無一例外都有責任保護本國及國民安全。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中國在自己的國土上實施國安法理所當然。
丹認為,即便某些國家以此為借口實施所謂制裁,「現實情況是人們還是會來香港做生意,把香港作為通向中國內地的橋樑」。
「你只要到距離香港不遠的深圳看看,或者看看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就會意識到融入國家發展將為香港帶來的巨大機遇。」他說。
「香港國安法早就該頒布了」
50歲的瑞士人安德龍也與伊蘭和丹一樣,成為暴亂中勇於發聲的外籍人士之一。
安德龍3年前來到香港,從事金融咨詢工作,去年親眼目睹了「黑暴」在香港肆虐。
「從早到晚暴力事件不停在我身邊發生。」他說,「香港一直都是文明、幸福、充滿活力的地方,去年變成這個樣子,我心裏很難過。」
由於看不慣暴力行徑,安德龍多次參加反對暴力的遊行和集會,發出自己的聲音,還和朋友一道在街上清理暴徒設置的路障。
「我認為自己有責任發聲,抗爭不義之舉。我還在邀請更多的朋友,為了反對暴力、恢復和平,一起行動起來。」安德龍說。
由於勇敢對暴力說不,安德龍曾被暴徒盯上,他和家人的個人信息在網上被人洩露。安德龍痛斥這種卑劣的行為:「那些自稱支持自由和民主的人,實際上卻在損害自由和民主。他們的暴力行徑十分危險,會把香港推向混亂和無政府主義的邊緣。」
安德龍認為,香港國安法的制定必要且迫切。「香港國安法早就該頒布了。外國勢力一直在影響香港社會,煽動反中情緒,甚至在為『顏色革命』做準備。有了香港國安法,才能保護香港免受外國干預,免受恐怖主義的威脅。」
安德龍說,西方國家關於香港國安法損害「一國兩制」的說法十分荒謬。實際上,香港國安法能夠更好地保護這個制度。
「事實勝於雄辯,香港回歸23年來,中國一直信守承諾,堅持『一國兩制』。而香港國安法也和其他國家維護國家安全的法律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根本沒有理由擔心或害怕。」安德龍說。
儘管受到威脅,安德龍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其實,我最害怕的反而是我沒能夠站出來發聲。」安德龍說,他希望未來能對自己的孩子說自己也曾經為了反對暴力而抗爭。他認為,這是對下一代最好的教育。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