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最近一段時間,一個95後濟南小姑娘「火」了!她就是王琇琨,代表中國青年在聯合國組織的會議上,介紹分享她的戰「疫」經驗。
4月15日晚,聯合國秘書長青年特使辦公室、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共同舉辦「共同應對新冠病毒網絡研討會」。武漢大學研究生、山東95後姑娘王琇琨作為中國青年志願者代表,向各國青年介紹了中國的戰疫經驗和成果,分享了她開展志願服務參與戰疫鬥爭的經歷和故事。
疫情期間,王琇琨和幾個武大學子發起了一場「與逆行者同行,為奉獻者奉獻」志願服務一線醫務人員子女關愛行動。
五四青年節這天,讓我們一起聆聽她背後的戰「疫」故事,看「95後」山東姑娘如何站上聯合國舞台為中國發聲。以下為閃電新聞記者對王琇琨的專訪實錄:
充分利用107天超長假期
記者:在今年因疫情影響而來的這樣一個超長假期中,你有沒有做過統計,你們總共幫助了多少個孩子?
王琇琨:我們目前這100多天是有1378個志願者,對接了641個來自武漢市各醫院,以及援助湖北醫療隊的醫務人員家庭的孩子。
記者:可以說你們的志願工作剛開始是為了幫助這些一線的醫務工作者,輔導他們孩子的學習。但是在你們真正接觸了之後,其實不僅僅是學習這一個方面,應該說是更廣泛的內容。
王琇琨:對,更多的是一種陪伴。對於沒有辦法給到太專業輔導的孩子,我們想要的就是能給越多的陪伴越好,然後給他們帶去一些生活的樂趣或者生活的積極面,讓他們也感受一下在網絡上跟別人一起聊天,或者是跟別人一起。我們有一個同讀一本書的活動,大家一起互相討論自己的內心想法,其實都對他們心理問題的改進,解決心理問題有很好的效果。
記者:現在志願活動還在繼續嗎?
王琇琨:還在進行當中,我們的原則是只要有需求,我們就一直服務下去。
招募1787名志願者參與其中
記者:你主要是採取了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從事志願服務活動的?為什麼會組織這樣一場行動呢?
王琇琨:當時武漢大學從疫情一開始的時候就召集了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主要工作其實是對接一些醫院,去給他們進行捐款捐物的工作。我也是首先加入了這樣的工作之中。後來在聯繫中南醫院的一個醫生的時候,當時他的一句話就引起了我們注意,他說:「如果我孩子在家也向武漢大學的孩子一樣,讓人放心就好了」。當時本着的原則是滿足一線醫護人員的一切所有需求,讓他們能夠安心「戰疫」,做好他們的支撐者。所以就抓住這個需求,開始跟以往的其他曾經做過志願服務的一些學生幹部們一起,我們幾個比較有經驗的學生幹部合作,做了一個5個人的核心小組。
記者:你們當時的小組有幾個人?
王琇琨:我們當時小組是只有5個人,在11號的時候發出對全校同學的招募通知。基本上一天半、兩天的時間,我們建立的三個QQ群就全部爆滿了,而且志願者數量達到了1787人。
幫助641個一線醫務人員子女
記者:我覺得工作量其實非常大,你看你們5個人,48小時就有1787名志願者就已經湧進來了,你們接下來的工作怎麼辦呢?
王琇琨:我們接下來是將志願者的信息跟我們收集到的家庭信息進行匹配。其實匹配過程可以說到目前為止最繁雜、最複雜的一個工作了。
記者:你們具體怎麼匹配呢?
王琇琨:我們通過使用線上文檔,5個人分別分工。然後當時這邊有2萬多條志願者的個人信息,包括他們的基本信息。以及我們要收集他們的高考地和他們高考的一些擅長科目。每個人的信息可能就有十幾條,所以這些人加起來有2萬多條信息。
家庭那邊當時第一批是有100多個家庭,信息也包括很多家庭的基本信息,以及他對教師的需求、上課時間的需求,還有對上課效果的需求。這些我們都要收集過來,也是一個家庭十幾條信息。
我們當時是純人工在匹配,那天晚上可能一直工作到了凌晨五六點,然後把兩三萬條信息全部都手動人工匹配出來。其實我們當時有想過,能不能寫個程序,把它用平台自動匹配。但是後來想了想,在匹配過程中有很多需要去主觀判斷的內容,有些需要有過志願經驗的學生,我們就需要找一些有過志願服務經驗或者有過家教經驗的人。很多都需要自己去看,然後自己去摸索,這樣人為的手段更為精準,在對話上也能更親切,更自然一些。因為可能要去直接接觸那些家庭,直接接觸志願者。
記者:你剛才說到你們純手工這樣匹配,用了多久時間,把所有人的信息全部梳理完畢,匹配成功呢?
王琇琨:大概從晚上十點左右到凌晨五六點,可能8個小時左右,把所有信息都匹配好。然後接着第二天所有志願者和家庭就開始對接,進行第一堂授課了。
記者:我記得你在4月16號的時候發朋友圈說了一句,說只是盡了自己的一點綿薄之力。
王琇琨:對,我是覺得在這樣一個情況下,畢竟它對全人類來說都是一個困難。只有每個人付出自己一點點的微小的力量,然後咱們所有人的力量才能匯聚成一條大河,一片大海,然後我們才能真正將所有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才能去戰勝疫情。我做了我這一點,有這樣一點的貢獻,其實千千萬萬的志願者都做了更多的貢獻。我們所有人都加在一起,才能夠戰勝疫情。
(來源:閃電新聞)
責任編輯: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