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快訊 > 正文

深圳特區40年|科創深港共築智慧城市

2020-08-25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受高新科技等產業快速增長的推動,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圖為在2018年8月於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四屆智博會上,與會嘉賓參觀華為城市大數據運營中心(大公報)

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年來,受高新科技等產業快速增長的推動,經濟保持高速發展。圖為在2018年8月於深圳會展中心舉辦的第四屆智博會上,與會嘉賓參觀華為城市大數據運營中心(大公報)

【文匯網訊】深圳經濟特區8月26日迎來建立40周年紀念日。40年間,從敢闖敢試到先行示範,始終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等多項奇跡。40年後,深圳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機遇,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方向前行。大公報今日起刊發系列專題報道,聚焦深圳特區40年來,在深港科研創新、跨境交通、規則銜接所做探索,以及港商、專業人士、跨境家庭等在時代變遷中的點滴瞬間。

深港兩地合作始於商貿,「前店後廠」模式後期,一批從事電子元器件拼裝的港企,開始探索產品自主研發。深圳對科技人才的需求,與香港對產業轉型的需求一拍即合,兩地開始謀求合作。經歷從政府到民間的探索,兩地科創合作從大學間打開窗口,先後合作創辦深港產學研基地等示範園區;孵化大疆、固高、商湯科技等一批知名企業,大量香港科技成果來到深圳轉化成為終端產品,成為深圳率先在大灣區建造智慧城市的強大推動力。目前港科研人士北上,已由最初的開設實驗室,延伸到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未來在大灣區框架下,兩地科研合作將從體制機制創新方面改革,形成新生態。

「20年前,我第一次來深圳交流的時候,深圳還沒有什麼高新技術企業。」作為第一批北上深圳的香港科研人,劉軼20年來經歷了身份的多重變化。從香港科技大學講師,到深港產學研基地深圳市智能媒體和語音重點實驗室主任,再到深圳市北科瑞聲科技公司董事長。他笑談,「自己完整經歷了一項技術怎樣從香港實驗室來到深圳普通人的生活中。」

港科大AI語音辨識拔頭籌

「其實北上的目的非常簡單,每一個工科人都想把自己研究的東西變成產品,學以致用。」劉軼團隊是全國較早從事人工智能研究的團隊之一。彼時,全國範圍內也並沒有多少人明確知曉「人工智能」這一概念。帶領著來自香港科大的智能語音識別技術團隊,2008年,劉軼在深圳創辦北科瑞聲。劉軼解釋,「北科瑞聲」的名字蘊含了深港合作的意義。深港產學研基地作為北京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深圳市政府三方合作的首個標誌性項目,其基地孵化的企業名稱均為「北科系列」。「北科創業」和「北科瑞聲」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業。

「我們的產品最開始把人工智能技術用在車載電子產品,香港市場也很小。」他說,工科研究需要數據樣本和產業環境,香港並沒有那麼大的應用市場和空間,香港的工科人都急需向外拓展。而當時剛剛經歷經濟轉型陣痛期的深圳,則急需高新技術人才。深港科技合作促進會會長、原深圳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克科回憶,毫無技術含量的「代工模式」遭受衝擊後,深圳經濟必須向高新科技轉型,也同樣面臨人才短缺的問題。2005年前後,深圳市政府部門的一批批官員南下香港幾大高校做交流,希望將香港的人才引導到深圳。

與很多初創企業一樣,北科瑞聲創立初期面臨著資金短缺、場地短缺、人才短缺的難題。「很慶幸我們來的是深圳,依託深港產學研基地。我們的技術恰如其時進入內地市場,契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趨勢,也搭上內地經濟轉型的快車。」香港科大博士、北科瑞聲董事王昕透露,基地為公司提供了最早的辦公場地和實驗室,並幫助企業招聘到大量享受政府補貼的高層次人才,為企業解決最初發展的各項難題。目前,公司的人工智能語音識別技術服務用戶超過1億。

與華為騰訊拓全方位合作

「科大最早響應深圳市引才北上的策略。我們這些科大校友也享受到了深圳經濟發展的紅利。」王昕舉例,從最早期的固高機器人,到後來的大疆無人機,都是香港科技北上後的成果。同時,企業壯大後也為科大人才提供實訓基地。

目前,港科大已與華為、騰訊、大疆等深圳知名企業形成從科研實驗、人才培育到產業轉化的全方位合作鏈條。「華為在港科大設立聯合實驗室。華為將業界面臨的難題提給科大,雙方共同攻克。同時,華為和科大簽署人才培育協議,定向為華為培育複合型人才。」

(來源:大公報)

責任編輯:Iris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