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檢索 | 新用戶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7年5月8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 即時新聞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布什歡迎英女王時發生口誤引哄笑


http://news.wenweipo.com   [2007-05-08]

【文匯專訊】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丈夫菲利普親王目前正在美國訪問,美國總統布什7日在華盛頓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但令人意外的是,布什在致歡迎辭時竟然出現了明顯的口誤,在現場引發出一陣哄笑。

 美國當地時間7日上午,白宮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儀式。伊麗莎白二世來到白宮南草坪上,歡迎儀式包括21響禮炮和樂隊演奏的兩國國歌,包括駐美外交官、美國國會與議會成員等在內的7000名賓客參加了歡迎儀式。布什在致辭中回顧了伊麗莎白二世在位期間為發展英美兩國關係做出的貢獻,但布什在致辭時卻出現了明顯的口誤,差點讓女王的年齡增加了200歲。他說,「美國人民非常榮幸的歡迎您再次來訪。您曾經和10位美國總統共進晚餐,您還參加了美國獨立200週年的紀念儀式,那是在17...,是1976年」。

 這一口誤立即在現場引發出一陣哄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布什不好意思的沖女王眨了眨眼,女王也回頭看了看布什,但沒有什麼表情。急於掩飾的布什隨即又開起了玩笑,「她(女王)剛才看我的時候就像是母親在看孩子」。

 白宮負責禮儀事務的官員拉尼-卡斯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為了不在女王這位貴客面前失禮,布什總統很早之前就已經學習相關英國禮儀了。白宮方面甚至和美國國務院進行了仔細討論,相關禮儀專家還和勞拉一起,給布什和即將參加會見的所有人員提供了許多禮節方面的建議。例如對女王應該稱「陛下」,而對女王的丈夫菲利浦親王應該稱「殿下」。如果女王沒有先伸出手,那麼出於禮貌不得主動和女王握手。當用餐時,如果女王放下了刀叉,那麼不管你是否吃飽,都得立刻放下刀叉,正襟危坐。美國國務院早已經為宴會提供了一份小冊子,而這份小冊子上最重要的東西便包括女王的一些飲食習慣,例如上面提到女王「不喜歡吃辣的東西」。

 拉尼-卡斯諾還對記者表示,「英國王室的禮儀數百年來幾乎從未改變,而會見過女王的各國首腦都難免為這些禮儀弄得尷尬不已。比如,如果女王和你握手時,你不要把小手指碰觸到她的手掌;即使你是一個漂亮的女孩,你也千萬別冒昧地去問她孫子的電話;尤其是記住不能硬塞給女王現金,這是很不禮貌的;如果你是第一次覲見女王,不能首先開口講話,要等女王講話後才能說。而且,要先稱呼她陛下之後,才能稱呼她夫人。俄羅斯總統普京在2003年接待女王前也曾出現過失誤,他主動攙扶了女王手臂,但實際上女王是不容觸碰的,這幾乎成了英國的一個禁忌。」

 白宮歡迎儀式過後,極少數受到邀請的客人留下來參加歡迎布什總統為女王舉行的國宴。作為最高規格的國宴,客人都被要求穿著白色燕尾服打白色領結。13張綢緞裝飾的桌上擺放著鑲金邊的象牙瓷器和閃亮的鍍金銀質燭台。這是布什上任6年來第5次舉行國宴,不過這是他首次穿燕尾服打白色領結。這一盛宴舉行的時間對布什是個諷刺,他的民意支持率跌到了歷史最低。白宮方面表示,布什總統此舉是對2003年到訪英國時受到女王國宴款待的回禮,當時女王的國宴同樣使用的是白色裝飾。

  相關「即時國際」新聞
韓國敦促朝鮮盡快全面申報核計劃    [31日 22:00]
伊拉克自殺式爆炸襲擊致13傷亡    [31日 21:29]
巴基斯坦高官預計大選或推遲約6週    [31日 20:41]
斯里蘭卡:將在08年擊敗猛虎組織    [31日 16:46]
親他信黨稱獲其他三黨支持組聯合政府    [31日 16:45]
統俄黨缺少美女?美女議員扮靚俄杜馬    [31日 16:20]
北美首位華裔市長吳榮添因病逝世    [31日 14:44]
美指朝鮮未有全面公開核計劃    [31日 14:36]
朝鮮開設貿易信息網站吸引外資    [31日 13:12]
美促朝鮮能在今日前全面申報核計劃    [31日 11:33]
菲移民局放寬中國人永久居留申請    [31日 11:30]
每30秒便會有一新移民進入美國    [31日 10:43]
不丹王國今天開始告別帝制    [31日 09:28]
韓媒:六方會談團長會有望於1月重開    [31日 09:27]
蘇伊士運河通行費08年將提高7.1%    [31日 09:25]
埃及一名25歲的婦女因患禽流感死亡    [31日 09:24]
肯尼亞新當選總統齊貝吉宣誓就職    [31日 09:17]
歐盟以科技發展提高國際競爭力    [30日 22:23]
部分歐洲國家新年習俗    [30日 22:13]
巴大選有可能會推遲3至4個月    [30日 22:11]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即時新聞

新聞專題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