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歷史上肆虐的洪水給人類帶來數不盡的災難,然而控制得當的人造洪水卻能為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條件。美國計劃下個月在科羅拉多格倫峽大壩進行第三次人造洪水試驗,拯救當地因興建大壩而受損的生態環境。此舉引發政府與環保組織的爭議。
美聯社26日報道,美國內政部將在本周對人造洪水計劃作出決定。如果獲得批准,下個月有3天大峽谷主河槽過流能力將達到1160立方米每秒,是平時格倫峽大壩正常釋放水量的4到5倍。
科學家計劃利用人造洪水把河床上的泥沙盡可能懸浮起來,並結合下游支流洪水帶來的泥沙,通過漫灘使泥沙沉積在灘地,以便重新塑造兩岸河流邊灘的形態,恢復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徵和生態環境功能。
美國政府1996年開展第一次洪水試驗,打開格倫峽大壩支線閘門,模擬自然河流洪水現象。2004年第二次人造洪水試驗後,因聚積河灘恢復,當地一種有350萬年歷史,自20世紀90年代初瀕臨滅絕的白鮭魚數量有所增加。這使科學家充分瞭解到泥沙等沉積物的重要性。
美國地質勘探局下屬大峽谷控制研究中心負責人約翰·哈米爾說:「2006年以來,河灘情況大為改觀。我們的最終目標是確定是否把人造洪水作為創造沙洲、保護當地魚類的可行方案。」
格倫峽大壩1963年建成於大峽谷上游。它使科羅拉多河氣候發生永久性變化,原先溫暖、泥濘且多變的生態環境變得涼爽乾燥。
大壩阻擋原本流入河中的淤泥,導致科羅拉多干流河灘和魚類聚積地受侵蝕。加上春季洪水缺乏,當地物種在與入侵物種競爭中處於劣勢。夏季水流量隨用電量波動呈不規則變化,打破原有魚類生態環境,不僅加速當地4種魚類滅絕的速度,還使另外2種魚類陷入生存困境。
美國國會1992年通過《大峽谷保護法》,要求內政部管理大壩同時注意保護生態環境。如果今年3月製造人造洪水,積累的數據和經驗有助於科學家判斷白鮭魚和其他物種所需生存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