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今年第一季度,受金融市場動盪、美國經濟可能衰退、通脹壓力加大等不利因素影響,全球經濟顯著減速:美國經濟結束6年的擴張期,日本和歐洲經濟復甦乏力。不過,仍在高速增長的新興經濟體多少為世界經濟提供了平衡力量。
據新華網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預計,發達經濟體今年經濟增速將降至1.3%,新興市場和發展中國家增長降至6.7%,出現全球性衰退的概率為25%。
全球各地區面臨不同考驗:美國著力穩定金融市場,避免陷入經濟衰退;而對歐盟和新興經濟體來說,通貨膨脹則成為最大威脅。
美國經濟瀕臨衰退
IMF預計,今年美國經濟將出現輕度衰退,全年經濟增長率僅0.5%。經合組織預計,美國第一季度GDP增長率為0.1%,二季度零增長。
第一季度,美國失業率升至5.1%,消費者信心指數跌至5年來最低水平,服務業連續3個月收縮,住房市場持續惡化,信貸緊縮未能有效緩解,金融動盪影響到更深經濟層面。
事實上,美全國經濟研究局主席費爾德斯坦、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及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等經濟學家都已先後預測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認為美國經濟有衰退可能,但他預計在貨幣和財政政策刺激下,美國經濟最早今年下半年將恢復增長。
美國經濟除衰退「近憂」外,還存通脹「遠慮」。美聯儲不斷降息為未來的流動性過剩埋下伏筆,美元貶值、能源食品價格高企等也將導致美國未來通脹壓力驟升。
日歐經濟復甦乏力
IMF預計,今年日歐等其他發達國家經濟增長放緩,預計今年日本經濟增長率將由去年的2.1%降至1.4%,歐元區也將由2.6%降至1.4%。
隨著美國經濟放緩,至2月份日本對美出口連續6個月下降,但對新興市場出口增加起到了部分彌補作用。日本政府預計,受企業設備投資、工礦業生產下降等因素影響,今年一季度日本經濟復甦勢頭處於停滯狀態。
日本經濟界對經濟前景的看法更為悲觀:次貸危機的影響可能存在滯後性,美元貶值趨勢難改,因此日本工礦業生產和出口二季度仍有可能繼續惡化。
歐洲經濟同樣復甦乏力。但由於新興經濟體增長仍較強勁,歐盟委員會認為歐洲經濟也展現出較大彈性。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何帆博士認為,次貸危機以及美國經濟減速和歐元升值導致的出口下降,是影響歐洲經濟復甦的主要因素。
歐元對美元一季度繼續快速升值,一度逼近1比1.6。歐元持續升值導致歐元區1月份貿易逆差再創歐元誕生以來新高。歐洲銀行業的次貸損失估計近800億美元,金融市場陷入信貸緊縮,投資者信心受挫,作為經濟增長引擎之一的投資短期內也難有起色。
不過歐元區最大的問題還在於通脹壓力。3月份歐元區消費物價指數上漲3.5%,再創歐元啟動以來最高紀錄;2月份批發物價指數創18個月來最大漲幅,通脹預期加大。
歐洲央行迄今仍堅持把控制通脹作為首要政策目標,拒絕跟隨美聯儲降息步伐。何帆博士認為,美歐經濟面臨的不同問題及貨幣政策「著力點」的不同,使全球經濟的變化更趨複雜。
新興經濟體增速仍保持高位
IMF預計,今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將由去年的9.7%降至8.2%,中國和印度今年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9.3%和7.9%。不過,美國金融風險外溢、全球貿易萎縮及通脹將令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面臨不確定因素。
由於經歷此前數年的經濟快速增長,過剩產能已充分利用,資源供給壓力陡增,以及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導致新興經濟體普遍面臨通脹風險。俄羅斯1月份通脹率達12.8%,中國2月份通脹率升至8.7%,印度通脹率在3月底超過7%。對新興經濟體而言,應對通脹可能比應對美國金融動盪和全球經濟放緩具有更大挑戰性。
世行認為,東亞特別是中國已構成一股與工業經濟體增長放緩相抗衡的力量。由於新興經濟體宏觀經濟政策和結構改革十分穩健、銀行系統和財政狀況良好、外匯儲備充足、貿易和資金流動多元化,美國經濟衰退不會對其經濟造成嚴重損害。
不過,雖然新興經濟體依賴發達經濟體商業週期的程度有所降低,但外溢效應仍未完全消失。亞洲開發銀行副行長金立群認為,儘管亞洲區內經貿關係得到強化,在一定程度有助於緩和世界經濟放緩造成的衝擊,但這種內部融合不具備很強的獨立性。亞洲仍依賴歐美的最終產品市場。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勞拉·泰森的判斷是:如果美國經濟發生較嚴重衰退,全球經濟難逃其禍;如果衰退比較微弱,新興經濟體將提供抵補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