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新華網報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9日發佈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短期內全球經濟面臨下行風險,美國經濟今年將出現輕度衰退,發達國家經濟增長率將普遍低於潛在增長率,但新興經濟體仍能保持較快增長。
總體來看,目前全球經濟增長面臨五大風險:
次貸:危機深化並擴散
IMF認為,世界經濟最大風險仍在金融市場,源於美國次貸危機的全球金融動盪將造成近萬億美元損失。
目前危機正從次貸領域向優質房貸、消費信貸、公司信貸等領域蔓延,並演變成全面的信貸緊縮,拖累宏觀經濟。這反映了銀行脆弱的資產狀況和資本基礎,以及金融創新監管滯後等深層次問題,並意味著危機的影響可能更廣、更深、更持久。
雖然摩根士丹利、瑞銀等機構近期作出了次貸危機即將見底的判斷,但IMF認為,目前金融市場依然面臨巨大壓力。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則認為,次貸危機真正結束尚需2至3年時間。
另一方面,次貸危機有從美國向其他國家擴散的可能。IMF認為,房價偏高、企業和個人資產狀況偏緊的發達國家,以及依賴外資拉動國內投資的新興經濟體將面臨較高風險。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何帆博士認為,新興經濟體有可能面臨國際熱錢迅速流入、流出的考驗。
衰退:美國衰退的影響
IMF預計,今年美國將陷入輕度衰退,經濟增長率預計為0.5%。美聯儲主席伯南克本月初也承認確有衰退風險。
伯南克預計,隨著貨幣和財政政策開始發揮作用,美國經濟將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恢復增長。美國《商業週刊》高級編輯庫珀認為,得益於貿易和金融全球化、商業管理及央行調控能力增強,美國經濟即便出現衰退也將短暫而溫和。
但經濟衰退導致美國內需下降將使全球貿易出現萎縮,日本、歐盟和一些亞洲經濟體的出口將受到嚴重影響。此外,美國為應對危機不斷降息,將導致全球宏觀調控政策衝突。
美國衰退與次貸危機相結合還加劇了全球風險偏好情緒,大宗商品市場熱錢湧動,投資組合變動和資金無序流動增加,使得全球通脹和金融形勢面臨更大考驗。
通脹:全球性通脹加劇
IMF稱,食品和能源價格持續堅挺造成全球總體通貨膨脹加劇趨勢。發達國家在經濟減速情況下核心通脹率仍然升高,新興經濟體通脹壓力則更為明顯。
對美國來說,美聯儲不斷降息增加流動性、美元貶值、能源食品價格高企將導致美國未來通脹壓力驟升。哈佛大學教授羅格夫認為,美國擺脫目前困境後將面臨嚴峻通脹問題。
對歐洲和新興經濟體而言,通脹是目前經濟的最大威脅。世界銀行指出,對東亞新興經濟體來說,應對通脹比應對美國金融動盪和全球經濟放緩具有更大的挑戰性。
法國經濟學家勒穆瓦納認為,新興經濟體融入世界帶來的低通脹時代已經結束,產業轉移帶來的通脹抵消因素已經消失。對此西方必須調整相應政策,而新興經濟體也面臨結構轉型考驗。
貿易:保護主義情緒激化
美國正值大選年並發生經濟減速,歐盟貿易赤字持續擴大,加上產業轉移等因素,發達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情緒升溫,貿易衝突可能性增加,多哈回合多邊貿易談判難以推進。從歷史經驗來看,每當全球經濟出現問題,貿易保護主義總會抬頭。
目前經濟民粹主義、貿易保護等已成為美國大選的熱門關鍵詞。民主黨候選人奧巴馬和希拉裡一致表示,如果當選將重談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統計顯示,近六成美國人認為全球化對美國不利。
世界貿易組織總幹事拉米也承認,全球經濟減速將不利於多哈回合談判。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唐宜紅教授認為,今年的多哈回合談判很可能沒有結果。
美國前貿易代表處官員帕林認為,在全球經濟放緩的不利條件下,各國應從技術上繼續推進多哈回合談判,以期經濟、政治氣候回暖後實現談判成功。
脫鉤:錯誤的安全感
「脫鉤理論」認為,新興經濟體有望不受發達國家經濟減速影響。這給新興經濟體錯誤的安全感,事實上,全球化已將世界各國更緊密地聯繫到一起。
隨著美國經濟增長放緩,IMF預計,今年亞洲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率將由去年的9.7%降至8.2%。IMF認為:「新興經濟體的增長表現依賴發達國家商業週期的程度降低了,但外溢效應並未完全消失。」
世界銀行也認為,新興經濟體的確已構成發達國家增長放緩的一股抗衡力量,但新興經濟體仍難以完全與發達國家脫鉤。事實證明,美歐金融風險外溢和經濟減速,已成為新興經濟體增長前景的主要不確定因素。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泰森認為,如果美國經濟大規模衰退,全球經濟都難倖免;如果美國經濟輕度衰退,新興經濟體將成為抵補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