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專訊】據新華網報道,1976年4月,在德國《漢堡晨報》當記者的馬庭·庫摩到訪當時尚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行程一萬多公里,拍攝了上千張反映中國社會風貌的照片。
2006年4月,馬庭再訪中國,到當年曾經到過的北京、上海、桂林、廣州、深圳和香港,訪問曾駐足的車站、碼頭、廣場和下榻的賓館,並再次按下快門,用鏡頭記錄同一地點的變遷。
馬庭從兩次訪華拍攝的數千張照片中精選出240多張,在漢堡港碼頭上停泊的一艘輪船博物館裡展覽,題目是「影像對比中的毛澤東時代與今日中國」,副題是「30年成功的改革開放政策」。
面對一張張對比分明的照片,回想中國30年的變遷,馬庭感慨萬千。
馬庭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他看到的中國還是一個神秘而封閉的國度,他是通過當時德國外長根捨的關係才拿到赴華簽證的。而第二次訪華,簽證已經不再是個問題。他說:「最難的是要努力找到當年我曾經拍攝的建築、景點和我下榻的賓館,因為我要爭取找到同一個拍攝方位和角度。」
為了找到這些地方,馬庭通過中國駐漢堡總領事館、中國地方政府和一些熱心的中國朋友幫忙,耗費了大量的精力。「一根筋」的馬庭總是想找到當年曾下榻的某一個房間,找到當年曾拍過的小村莊、不知名的小碼頭等。
回顧30年前,馬庭對中國的印象是「一樣的灰黑色制服」,當時中國老百姓「生活貧困」,「沒有什麼娛樂生活」。當年,馬庭經歷最驚險的一幕是被當作「間諜」抓起來。他回憶說,他剛到北京就趕上紀念周恩來的「四·五運動」,當時他住在北京飯店,看見人群湧動就拿著3個相機衝到天安門。不過,忙著到處拍攝的馬庭被公安人員當作「蘇修間諜」抓了起來。不過,馬庭只是在監獄裡"呆了幾個小時"就放出來了。馬庭被抓當時是歐洲轟動一時的新聞,至今馬庭還保留著一些當年報道自己被抓的德國報紙。
30年彈指一揮間。30年前在紫禁城雕龍欄杆旁留影的馬庭是一頭黑髮的英俊青年,2006年在同一位置站立的已是一位滿頭銀髮的老人。而馬庭認為,與自己的變化相比,中國的變化「更具戲劇性」,是「史無前例的」。
馬庭說,在上海,當年荒涼的浦東,曾經是兩層樓高的廠房的地方如今矗立著400多米高的金茂大廈,大城市在中國「像雨後的蘑菇一樣」,迅速成長;30年前,在中國馬路的拐角,你或許只能買到小豆冰棍,如今雀巢、和路雪等品牌的冷飲令人眼花繚亂;30年前,人們生活單調,如今中國老百姓生活富足,衣著鮮艷,滿眼都是各種西式服裝,到處洋溢著笑臉。
馬庭說,辦攝影展是為了讓德國人看到中國的發展變化。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過去30年裡的變化舉世矚目,但萬里之外的大多數德國人對此知之甚少,馬庭的攝影展給了他們一個瞭解真實中國的機會。
馬庭的夫人瑪格麗特告訴記者,每天大約有100多名遊客購票觀看他們的攝影展,他們對中國的變化也都感到驚訝。德國主要媒體《世界報》和《漢堡晚報》評價說,這些照片已成為記錄歷史的寶貴財產。它們通過直接對比,反映了中國從一個落後的國度發展成一個世界強國的蛻變,一個民族的復興歷程和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巨大變化。
1939年出生的馬庭研究過中國文化歷史,他告訴記者,他不光作為旅遊者走馬觀花看看景點,而是關注中國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的變化。因此,他在30年後又去了中國,並打算經常去。他說:「要瞭解中國,你必須自己去看,自己去體驗。」
今年奧運前夕,馬庭攜夫人再次來華,馬庭感觸最深的是「中國變了,人們生活變得豐富多彩」。
和記者話別時,馬庭說:「我希望10年後再訪中國,再通過鏡頭記錄中國,那將非常有意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