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網訊】唱紅歌不僅令傳統的選秀節目「名正言順」披上了主旋律外衣,並且還意外引爆了另一個收視率高點:挖掘了以往被忽視的「紅色觀眾」。「紅色觀眾」的陣營是否有如此大的力量姑且不論,但時下的新聞中「紅色漸欲迷人眼」卻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概括地說,紅色文化、儒家文化以及西方文化三者,都會對中國人未來的價值體系提供內容和方向。
--專家表示,不能忽視的是,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尤其是十年文革時期,「紅色文化」跟「極左」一套意識形態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在宣揚紅色文化時,不自覺地激活了潛意識中的「極左」思維。這就是我為什麼反覆說,對紅色文化首先要有明確界定,要從新時期視角與時代需要予以甄別與繼承。
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從1921年到2011年,中共九十年的成長歷程中,紅色歌曲曾經讓幾代中國人耳熟能詳。
當歲月的長河流轉到今天,紅歌再次以令人意外的趨勢在中國大地上被廣為傳唱。不同的是,這個流行季下的紅歌,無論其本身還是所處的環境以及輿論的看法,與過去相比都悄然發生了變化。紅歌能否拯救中國人近乎迷失的信仰,它又將如何服務於新時期的中國社會?答案顯然還需要更多的思考。
新紅歌時代
國學大師梁漱溟曾指出,歷史上的中國文化有兩大怪異之處:一是歷久不變的社會,停滯不前的文化;一是那幾乎沒有宗教的人生。
時隔多年,這個問題或許依然困擾著今天的很多中國人。當前的社會,最稀缺的是什麼?答案不是外匯、石油、鋼鐵,而是 「文化」與「信仰」。
這或許正是中國人一直看重「安身立命」的緣故。七十一年前,中國人走在文化與信仰的拐點,毛澤東在他的《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喊出「中國文化向何處去?」他開出的藥方是新民主主義。他說,這種新文化應該是大眾的,民主的,應該為90%以上勞苦農工服務。
曾經激勵過千千萬萬中國人的新文化,現在似乎已經定格為一種信仰符號——「紅色文化」。如今,在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的大背景下,當以紅歌為代表的紅色文化再度整裝出發時,卻意外地掀起了一場不大不小討論。
----一座城市的紅色突圍
如果用一種顏色來概括重慶,相信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就是「紅色」:紅辣辣的火鍋,火紅的抗戰文化,還有當下正如火如荼的「唱紅歌」運動。
假如正趕上某個節日或某項活動期間,走在入夜的重慶街頭,你會發現它的特殊氣質——歌舞昇平,一場又一場的紅歌傳唱活動,人頭攢動,紅旗飄飄。重慶老百姓一向熱衷的「壩壩舞」,在紅歌的感染下也煥發了新的活力。
在重慶市的一家醫院,牆上掛著雷鋒端著衝鋒鎗的壁畫,「紅色娘子軍」「智取威虎山」等樣板戲的劇照,還有毛澤東接近群眾的黑白照片。這是該醫院特意營造的紅色文化氛圍,院方解釋說,讓病人就診治病的同時,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可以保持輕鬆、舒暢的心情,起到精神治療的效果。
最令人震撼的,是2011年的元旦,在市中心解放碑廣場,聚集了數萬名群眾,齊聲高唱《團結就是力量》,磅礡之勢,氣上雲霄。重慶人選擇用如此與眾不同的方式迎接新年的到來。
這樣的「紅細節」還有很多。重慶市委黨校蘇偉教授是「紅色重慶」的理論支持者,他與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楊帆合著的《重慶模式》一書,如是描述:現在,重慶的機關、學校、企業、農村、社區、工地,乃至大街小巷和田間地頭,不但大會小會之前大家要唱唱紅歌,而且各種各樣的紅歌隊伍如雨後春筍般湧出,各種各樣的紅歌活動如春潮般此起彼伏。重慶的黨政幹部也成為紅歌高手。
重慶的「唱紅」並非心血來潮,而是重慶主政者「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方略深思熟慮」的結果。2009年6月,重慶市委三屆五次全會專題研究了文化建設問題,制定了《中共重慶市委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決定》。用文件的話說,重慶「吹響了『唱讀講傳』、興起文化建設新高潮的戰鬥號角」。
重慶的做法,引來了全國乃至世界的目光。頗具權威性的美國《外交政策》雜誌,在推出的「全球城市指數排名2010」中重點推介了重慶,它給予這座城市的點評是:「中國的明日樂園,長江上的芝加哥,代表了世界的未來。」
對於重慶現象,清華大學崔之元教授實地調研後給出了自己的判斷:重慶的唱紅,體現了中國社會轉型時期,面對各種矛盾和危機,執政黨對塑造社會價值體系的一種尋找。這個判斷,在重慶市領導的最近一次講話中得到了側面印證。2011年4月29日,中央政治局委員、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在會見港澳主要媒體高層參訪團時表示,重慶的唱紅是「對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傳承,是對青年一代教育的一種負責任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