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紅色經典:為團結而傳承
當新的俄羅斯從蘇聯解體後的失落,開始回憶當年的光榮時,國家需要重新為全民建立定位。
----此時,音樂是最好的工具
5月1日,在莫斯科地鐵列寧圖書館站,突然傳出一陣音樂聲。來自幾十年前的旋律在略顯昏暗的地下大廳間遊走,掠過地鐵牆壁上列寧的頭像,讓人彷彿有種被帶回蘇聯時代的時空錯覺。
原來這是地鐵公司為慶祝勞動節假期(4月30日-5月2日)專門播放的前蘇聯歌曲。它們以電影配樂為主,比如《高加索的女囚徒》《伊萬換工作》《小心汽車》《我行進於莫斯科》等。在蘇聯解體後,「五一國際勞動節」改名為「春天和勞動節」,這個節日被俄羅斯人看作春天的開始。
而緊接著「五一」,還有俄羅斯的「五九大假」,從5月7日到9日。莫斯科地鐵公司將計劃播放另一批蘇聯歌曲:《勝利日》《最後一戰》《三個坦克兵》,以及我們中國人所熟知的《喀秋莎》等。
----有選擇地繼承「紅色記憶」
從整體上看,蘇聯解體後,當年的紅色經典大多數仍能在俄羅斯流傳。不過,不同作品因為背景和含義不同,流傳的程度也不一樣。
前蘇聯紅歌跨越了不同的發展階段:比如反映國內革命戰爭的歌曲《小雄鷹》、肖斯塔科維奇為影片《迎展計劃》所創作的《迎接》等,這類歌曲是上世紀二十年代開始的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產物;而著名的《喀秋莎》則是二戰前創作,在二戰時廣為傳唱;衛國戰爭開始後創作的歌曲,包括肖斯塔科維奇創作的《第七交響樂》,還有《海港之夜》等;戰後,除了有紀念二戰的《共青團員之歌》,《紅梅花兒開》、《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都是反映國家和平景象的創作。
其中,二戰期間的很多歌曲經久不衰,它們在一些重大國家紀念日時常被播放,更是俄羅斯軍隊歌舞團演出的招牌主題。比如,五月九日勝利日時,勝利廣場就會連續好幾個小時舉行廣場歌會,主要表演者便是軍隊歌舞團。
另有一些同樣氣勢雄渾的歌曲則沒有被大規模傳唱,因為這些歌曲往往政治意味更強,以描述階級、社會主義制度的為主。它們是俄羅斯共產黨集會時的傳統曲目,在俄共網站上都可以下載。往往在俄共舉行集會或者遊行時,這些歌曲才會被唱響。若是在平日裡,它們在大眾傳媒中的出現頻率並不高。至於那些歌頌前蘇聯領袖的紅歌,出現幾率就更少了。
在電影方面,影片《高加索女囚徒》在俄羅斯常年播放,經久不衰。這類電影符合大眾口味,主題明快,少政治牽連,但同時又有著社會主義模式中較為光明的一面。於是,它們給人輕鬆美好的感覺。在俄羅斯電視節目的非黃金時段,經常會播放這些紅色影片。它們的主題曲同樣膾炙人口,總令那些俄羅斯老人想起年輕時的歲月。
----國家整合的需要
其實,現今的俄羅斯兒童都已不再從課本中學習例如《喀秋莎》在內的紅色經典。所謂「紅歌的傳承」更多是在節假日、需要表演節目時,學校老師會組織孩子們一起歌唱,並為他們講解含義。
當然,紅色經典在俄羅斯的傳承,與歌曲的政治屬性密切相關,更與人們的記憶有關。
有人說,重溫俄羅斯紅色經典是國家整合的需要。雖然新的俄羅斯似乎淡化了藝術作品為意識形態服務的內容,不過,不容迴避的是,一些音樂作品本身便具備培養國家意識的功能。尤其是當新的俄羅斯從蘇聯解體後的失落,開始回憶當年的光榮時,音樂會自然而然地成為凝聚全民的紐帶之一。
特別是當新的執政者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所奉為圭臬的自由主義思潮中走出,他們從愛國主義中尋找資源,繼續打造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不但成功抗擊外敵,而且橫掃東歐的光榮歷史。由於對二戰勝利的紀念已經成為現代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那麼二戰時的歌曲,以及反映了那個年代光榮歷史的文藝作品,自然成為首選。
而在緬懷二戰的歌曲中,實則也包含著其他時代的作品,比如莫斯科地鐵公司預計播放的歌曲《三個坦克兵》,源於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這首歌是獻給國內戰爭的英雄,號召大家保衛社會主義政權,因為其中包含了對戰士的歌頌而傳唱至今。在俄羅斯人佳熱利尼科娃看來,蘇聯歌曲在形成「俄羅斯新的全民一致性」中起了很大作用。
當然,從聽眾和演唱者本身的角度而言,那些伴隨著自己成長的歌謠怎能輕易忘記呢?這樣的記憶帶給自己曾經激情燃燒的歲月——當普京恢復蘇聯國歌作為新國歌的時候,大國記憶固然是一部分,但同時還有他自己的影像:他曾經在這樣的歌聲中成長,並為國家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