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科研人員稱讚他們:「飛出來的數據,比在計算機上仿真模擬出來的還准。」
敢為人先勇趟雷陣將新戰機送上藍天每一款新型戰機研製出來後,都需要進行成百上千架次的試飛,才能定型裝備。每次試飛,試飛員們必須要以科學嚴謹的態度和精湛的飛行技藝,對戰機進行反覆檢驗,使設計的缺陷逐一得到暴露、修改。
2003年5月底,「梟龍」戰機帶著200多條保留項目,進入試飛現場。為保證飛行安全、時間節點和國際信譽,王文江加班加點,連續作戰,與設計人員一道,天天泡在試飛現場。經過3個多月的艱苦準備,憑借高超的駕駛技術,他終於完成首飛任務,將戰鷹穩穩降落在停機坪上。
那年春天,雷強身穿特製的橘紅色飛行服,在無數雙期待的目光中,昂首走向戰機。按照慣例,國外研製新型戰機,新品採用率通常不超過30%;而那天,雷強要首飛的新型戰機新品採用率高達60%以上。他爬上懸梯,跨進機艙,點火、滑出、加速、拉桿,雷強沉著冷靜地做著各種動作,飛機在快速滑跑中,如一柄利劍刺向藍天。雷強操縱戰機,有條不紊地做著各種試驗動作。20分鐘後,新型戰機一個靈巧的下滑,穩穩地降落在跑道上。
一天上午,某新型殲擊機在某飛機城跑道上蓄勢待發。隨著首席指揮員畢紅軍的一聲令下,某試飛部隊部隊長李國恩,駕駛新型戰鷹昂首升空。他按試飛方案駕駛新型戰機呼嘯低空盤旋而過,緊接著做了一個大角度爬升,他又駕馭戰機來了一個小半徑盤旋,緊跟著就是一個低空通場,最後以優美姿勢,平穩地降落在跑道上,又一個全新的機種首飛成功。
追求完美激情超越改進戰機設計缺陷對於試飛員而言,每一次試飛都是「刀鋒上的舞蹈」。在第三代戰機的研製中,美國、俄羅斯、法國等國戰機均出現過多次墜機事故,中國的國產三代機「殲-10」在試飛中實現了零傷亡,但幾乎每一位試飛員都經歷過生死攸關的驚魂一刻。
某新型戰機進入側風試飛階段。按照規定,在地面模擬器上試驗時,測出了飛機能夠承受的最高側風值。但一連幾天,機場的地面風速都超過了設計限制。張景亭心急如焚。「必須盡快改變這種被動局面,確保新機的試飛進度!」他認真分析飛機的氣動外形特點及放傘後產生的風標效應,並利用計算機模擬各個操縱動作對舵面產生的力矩作用,制定了飛「大側風」的試飛方案。
試驗那天,超過規定值3米。張景亭按照處置預案上天,飛機狀態一切正常。然而,放傘後卻發生意外,傘的風標效應大大超出了想像,受其影響機頭瞬間劇烈偏轉,飛機急速向跑道邊緣滑去。飛機就要偏出跑道!緊急時刻,張景亭機智地拋掉減速傘,並繼續修正方向,終於將戰機穩穩停住。也就是這次試驗,修正大側風的操縱方法,在該型戰機試飛中得到普遍推廣。
一天,某試飛部隊副部隊長畢紅軍在駕機試飛驗證新型發動機空中開車的可靠性。起初,發動機像往常一樣工作正常,他按程序做好各系統檢查後,便開始驗證空中開車,當關閉的發動機達到規定的時間和條件時,他果斷地按空中開車按鈕,可是發動機沒有任何反應,再次開車仍沒有反應。這時,飛機完全失去動力,飛行高度迅速下降,頃刻間飛機由8500米降至3000米。 |